最佳答案
回答者:网友
1、呈色反应
(1)双缩脲反应(Biuret Reaction)
蛋白质在碱性溶液中与硫酸铜作用呈现紫红色,称双缩脲反应。凡分子中含有两个以上-CO-NH-键的化合物都呈此反应,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是以肽键相连,因此,所有蛋白质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
2) 茚三酮反应(Ninhydrin Reaction)
α-氨基酸与水合茚三酮(苯丙环三酮戊烃)作用时,产生蓝色反应,由于蛋白质是由许多α-氨基酸组成的,所以也呈此颜色反应。
(3)米伦反应(Millon Reaction)
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米伦试剂(亚硝酸汞、硝酸汞及硝酸的混和液),蛋白质首先沉淀,加热则变为红色沉淀,此为酪氨酸的酚核所特有的反应,因此含有酪氨酸的蛋白质均呈米伦反应。
(4) 黄蛋白反应
蛋白质遇浓硝酸会变黄,这一反应为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等含苯环的氨基酸所特有。
这些反应都是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侧链的反应,这些呈色反应被广泛应用于定性和定量地测定蛋白质。
2. 水合作用
蛋白质中有许多极性基团,它们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链,从而使蛋白质成为高度水化的分子。这些水也就成为结合水。
溶液的PH值对蛋白质的水化作用有显著影响,在等电点时,整个蛋白质分子呈电中性,水化作用最弱,因而蛋白质的溶解度最小。
蛋白质的水合作用很重要,肉制品加工的重要指标“持水能力”就取决于蛋白质水合能力的强弱。
3.沉淀性
蛋白质溶液相当稳定,经长时间的搁置也不会发生沉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蛋白质的水化作用,所以要破坏蛋白质的稳定性使其沉淀,就必须去除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水化层。在生产上,使蛋白质溶液沉淀的常用方法是加入硫酸铵,氯化钠等盐,因为(NH4)2SO4 是强电解质,它的更强的水化作用能剥去蛋白质表面的水层,而使蛋白质沉淀下来,这就称为盐析。提取酶制剂时常用此法。
4.变性作用
当蛋白质受到热或受到其它物理及化学作用时,其特有的结构会发生变化,使其性质也随之发生改变,如溶解度降低,对酶水解的敏感度提高,失去生理活性等,这种现象称为变性作用。变性并不是蛋白质发生分解,而仅仅是蛋白质的二、、四级结构发生变化。
引起蛋白质变性的条件若延续时间不长或条件不太强烈,蛋白质变性就成为不可逆,一般可逆变性只涉及蛋白质的三、四级结构,而不可逆变性则连二级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1)热致变性
蛋清在加热时凝固,瘦肉在烹调时收缩变硬等都是蛋白的热变性作用引起的。蛋白质的热变性作用在食品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蛋白质受热变性后对酶水解的敏感度提高,所以,我们不吃生肉而吃熟肉,消化率更高,热力杀菌也是利用了蛋白质的变性。
(2) 酸碱的作用
酸或碱也能引起蛋白质的变性,水果罐头杀菌所采用的温度一般较蔬菜罐头来得低,这和水果罐头中含有的有机酸较多,加热时容易引起细菌蛋白质变性有关。
(3)其它
其它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在物理上为冷冻、搅拌、高压、放射性照射、超声波等;化学上为乙醇、丙酮、生物碱、重金属盐等。
做鸡蛋糕,把蛋液搅拌至发泡、放射性照射灭菌等都是利用了蛋白质的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