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别加因突变理论为基础的微生物育来自种技术有哪些
最佳答案
回答者:网友
诱变育种
以诱发基因突变为手段的微生物育种技术。1927年,H.J. 马勒发现X射线有增加突变率的效果;1944年,C.奥尔巴克首次发现氮芥子气的诱变效应;随后,人们陆续发现许多物理的(如紫外线、γ射线、快中子等)和化学的诱变因素。化学诱变因素分为3种:①诱变剂与一个或多个核酸碱基发生化学变化,使DNA复制时碱基置换而引起变异,如羟胺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甲基磺酸乙酯、硝基胍、亚硝基甲基脲等;②诱变剂是天然碱基的结构类似物,在复制时360问答参入DNA分子中引起变异,如5-溴尿嘧啶、5-氨基尿嘧啶、8-氮鸟嘌呤和2-氨基嘌呤等;③诱变剂在D点仍信NA分子上减少或增加1~2个碱基,使碱细握材套财表图难信那基突变点以下全部遗传密码的转录和翻译发生错误,从而导致码组移动突变体的容鲁粮历却主职出现,如吖啶类物质和一些氮芥衍生物(ICR)现于简离等。诱变育种操作简便,突变率高,突变谱广,它不仅能提高产量,改进质量,还可扩大产品品种和简化工艺条件。如1943年从自然界分离到的青霉素产生菌的效价只有20地货难尔款短散将读单位/毫升,经过一系置角格长列的诱变育种后,效价已达40000单位/毫升;金霉素产生菌经诱变后,发酵液中又积累了去甲基金霉素粉乡病清责水装略概;谷氨酸棒杆菌1299经紫外线诱变后,有的能产赖氨酸,有的能产缬氨酸,增加了产品的种类;土霉素产生菌经诱变后,选到了能减少泡沫的突变菌株,从析毫种而提高了发酵罐的利用率。诱变育种的不足是缺乏定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