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分子生物学实验——EB的染色原理
溴化乙锭(EtBr,EB)为芳香族荧光化合物,是一种高度灵敏的嵌入性荧光染色剂,用于观察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核酸。是一种核酸染料,常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用于核酸染色;是一种强的诱变剂,可能也是一种致癌物或致畸剂。
EB与核酸的作用原理:
这种扁平分子可以嵌入核酸双链的配对的碱基之间,在紫外线激发下,未与核酸结合的溴化乙锭可被激发出橙红色萤光。在与DNA或双股RNA结合时,萤光强度会增强20倍,使得核酸电泳后的胶片可以辨识核酸的相对位置。在核酸分子中,EB分子插入到两层碱基对之间,发出红色荧光。在凝胶中加入终浓度为0.5μg/ml的EB,可以在电泳过程中随时观察核酸的迁移情况,这种方法使用于一般性的核酸检测。
问题讨论
1、溴化乙锭EB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先加与后加的区别?
先加EB,染色与电泳同时进行:a.加在胶里总体积小,所以比较方便节省;b.会导致胶的整体背景稍微高些,比较暗;c.长时间、长距离的电泳先加EB的话,信号强度会相应下降;d.不宜用于核酸分子大小的确定和定量。
原因分析:
EB带正电荷,中和核酸分子的负电荷,同时由于的他的嵌入增加了核酸分子的刚性,使迁移速率减慢,故不宜用于凝胶电泳测定核酸分子的大小。另外,由于在凝胶中,游离的(2) 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