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回答者:网友
维A酸类药物的分类第一代(1969年~1974年)包括维A酸、全反式维A酸、异维A酸、维胺酯等,适用于严重的结节性或聚合性痤疮,也可外用治疗鱼鳞病等,但不良反应甚多,应控制使用。 第二代(1974年~1980年)包括阿维A酯、阿维A等,主要应用于Darrier病(毛囊角化症)、毛发红糠疹、脓疱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鱼鳞病等的治疗。 第三代(1980年~1996年)包括芳香维A酸、芳香维A酸乙酯、甲磺基芳香维A酸等,几乎同时推出的药物还有阿达帕林和他扎罗汀(乙酰维A酸)。第三代维A酸治疗浓度低,不良反应少,可用于银屑病、鱼鳞病、Dar-rier病、角化棘皮瘤、T淋巴细胞癌、扁平苔藓和掌跖角化症等的治疗。 临床常用的维A酸类药物全反式维A酸(All-transretinoicacid):主要影响上皮组织的代谢,促进上皮细胞的增生和分化,且有角质溶解作用。外用治疗角化异常性皮肤病,常用浓度为0.025%、0.05%和0.1%,适应症包括银屑病、毛发红糠疹、鱼鳞病、各种角化症、痤疮、扁平苔藓、扁平疣、寻常疣、色素沉着等。 异维A酸(13-顺维A酸、保肤灵、Isotretinoin):口服吸收好,具有抗角化、抑制皮脂腺分化和皮脂产生、抗炎、抑制皮肤组织中的胶原酶合成、免疫调节等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严重型痤疮、严重面部皮脂溢出症、银屑病及某些角化性皮肤病。 阿维A酯(依曲替酯、银屑灵、艾吹停、E-tretinate):具有抑制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分化,促进上皮组织的正常角化过程,具有角质溶解作用。口服吸收好,长期使用血药积蓄可达数月之久。主要用于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等严重性银屑病、先天性红皮病型鱼鳞病、Darrier病以及毛发红糠疹等。 阿维A(依曲替酸、阿维A酸、Acitretin):为阿维A酯在体内的活性代谢产物,生物活性强,疗效与阿维A酯相当,口服吸收好,长期使用产生血药积蓄作用的机会较小。 维胺酯(Viaminati):为我国自行研制的一种维A酯类药物,化学结构类似于全反式维A酯,有促进上皮分化和生长,抑制角化过程等作用。分内服和外用剂型,主要用于治疗痤疮和其他角化异常性皮肤病。 他扎罗汀(乙酰维A酸、Tazarotene):是新型的受体选择性维A酸,主要用于治疗斑块性银屑病。常用为外用剂型(凝胶),浓度为0.05%~0.1%,起效快,治疗效果较好,复发率低,复发时间延长。 阿达帕林(Adapatene):外用为主,化学性质稳定,渗透性好,外用对皮肤的刺激性小,具有较强的粉刺溶解活性和抗炎作用,常用的剂型为凝胶,可用于治疗痤疮,通常浓度为0.1%。 不良反应和使用注意事项一、维A酸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皮肤黏膜干燥、荨麻疹、斑疹、瘀斑、掌跖脱皮、皮肤瘙痒、固定性药疹、唇炎、结膜炎等,有人统计发生率可达90%左右。 二、目前临床上所用的内服维A酸类药用均可导致婴儿先天畸形,因此服用维A酸类药物的女性在治疗前、治疗期和治疗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均应避免妊娠。 三、长期大量使用维A酸类药物后,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如头痛(发生率约为46%)、头晕等反应,应控制剂量或同时服用谷维素、维生素B1、维生素B6等药物,可使头痛等反应减轻或消失。维A酸类药物不宜用于急性皮炎、湿疹类疾病;消化道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四、维A酸类药物外用应避免用于皮肤较薄的皱褶部位,注意浓度不宜过高(0.3%以下较为适宜),以免引起红斑、脱皮、灼热感及微痛等局部刺激。这些反应若轻微可继续治疗。如反应严重应即停药。 五、阿维A酯用药前、用药后1月及以后每3月须检查肝功能,一旦出现肝功能异常,则须一周检查1次。如肝功能短期内不恢复正常或继续恶化,应即停药。用药期间也应监测血内甘油三酯水平,血脂过高者禁用。 六、服用维A酸类药物时,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部疼痛等也比较常见,停药后症状大多逐渐减轻。维A酸类药物不宜与四环素、米诺霉素、维生素A同时服用,以防止药物代谢过程中造成维生素A蓄积中毒。 七、维A酸类药物影响儿童生长和发育,因此儿童在长期大剂量口服维A酸时,一年应做1次放射学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