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回答者:网友
土茯苓为百合科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分布于我国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入药部分只选择其干燥后的根茎。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后干燥、入药;或趁鲜切成薄片后干燥、入药。可到大有恒中药材库查询参考价格。 别名:禹余粮、白余粮、草禹余粮、刺猪苓、过山龙、硬饭、仙遗粮、冷饭团、山猪粪、山地栗、过冈尤、山牛、冷饭头、山归来、久老薯、毛尾薯、地胡苓、狗老薯、饭团根、硬饭头薯、土苓、山遗粮、狗朗头、尖光头、山硬硬、奇良、白葜、连饭、红土苓。 化学成分 根茎含皂甙、鞣质、树脂等。同属植物Smilaxpseudo一china 的根含生物碱、挥发油、己糖、鞣质、植物甾醇及亚油酸、油酸等。根茎含菝葜皂甙类(smilax saponins),其中一种已知为薯蓣皂甙元(diosgenin)与1分子葡萄糖、2分子鼠李糖组成;皂甙元尚有提果皂甙元。另含落新妇甙、异黄杞甙、琥珀酸、胡萝卜甙、棕榈酸、β-谷甾醇,以及生物碱、挥发油、糖、鞣质、树脂、甾醇、淀粉等。 营养知识 土茯苓知识介绍 土茯苓根茎呈不规则的块状,具短分枝,有结节状隆起,长5至22厘米,直径2至5厘米。表面黄棕色,凹凸不平,突起的尖端有坚硬的须根及残基,分枝顶端具芽痕,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状及多数小亮点,水烛后粘滑感,气微,味淡、涩。以断面淡棕色,粉性足者为佳。 土茯苓营养分析 解毒散结,祛风通络,利湿泄浊。主治梅毒、喉痹,痈疽恶疮,瘰疠、癌瘤,筋骨挛痛,水肿,淋浊,泄泻脚气,湿疹疥癣,汞中毒。 土茯苓补充信息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未切片者,大小分档,洗净,浸泡,润透,切薄片,干燥。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土茯苓适合人群 肝肾阴虚者慎服。 土茯苓食疗作用 味甘、淡,性平。有毒。归肝、胃、肾脾经。开散降泄。 用该品治梅毒,可配合金银花、白藓皮、威灵仙、甘草等同用。现临床上主要用于湿热疮毒,常与白藓皮、地肤子、苦参等配伍同用。此外,该品近年来在临床上用治钩端螺旋体病,有一定疗效。 土茯苓食物相克 服时忌茶。 土茯苓做法指导 凡治梅毒,可单用该品大剂量煎汤频服,或与生苡仁、金银花、防风、木通等配伍。凡湿热淋浊,小便赤涩者,可与木通、蒲公英、扁蓄等配伍,以利尿解毒泄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