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环腐病是什么?

网友 1

最佳答案

回答者:网友

potato ring rot

何礼远

由密执安棒形杆菌环腐亚种引起,为害马铃薯维管束的一种系统性侵染细菌病害。

分布和为害

环腐病最早于本世纪初发现于德国,目前在欧洲、北美、南美及亚洲的部分国家均有发生。在中国,此病于20世纪50年代在黑龙江省最先发现,60年代在青海、北京等地发生,目前已遍及全国各马铃薯栽培区,其中以70年代前期为害最为猖獗。例如,1972年内蒙古自治区22个县旗的普查,病株率一般在20%,重病地块减产达60%以上。本病在贮藏期可继续为害块茎,严重时引起烂窖。

马铃薯环腐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多在开花期后发病,初期症状为叶脉间褪绿,呈斑驳状,以后叶片边缘或全叶黄枯,并向上卷曲。受害后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而后逐渐向上发展至全株。症状因环境条件和品种抗性的不同而异,常见的是植株矮缩,叶小发黄,分枝少,萎蔫症状不明显;另一种是植株急性萎蔫,叶片青绿时就枯死,病株茎部和茎基部变为淡黄色或黄褐色。病块茎切面维管束变黄或褐色呈环状腐烂,甚至形成空腔,用手挤压有污白色菌脓溢出。

病因

病原物为密执安棒形杆菌环腐亚种[Clavibacter michiganens ***.sepedonicum(Spieckermann et Kotthoff)Divis,Gillaspie,Vidaver and Harris.]。菌体杆状,有的近圆形,有的棒状,平均长度为0.8~1.2微米,直径为0.4~0.6微米。此菌繁殖较快,若以新鲜培养物制片,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相连的呈V形、L形和Y形菌体,不产生芽胞,无荚膜,无鞭毛,革兰氏染色为阳性。在马铃薯葡萄糖洋菜和牛肉汁蛋白胨洋菜培养基上生长慢,5~7天才形成针头大小的菌落,菌落白色,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呈半透明状。在酵母膏蛋白胨葡萄糖洋菜培养基上生长稍快。

病菌在自然条件下只侵染马铃薯,人工接种可侵染30余种茄科植物。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23℃。田间土壤温度在18~22℃时病情发展快,而在高温(31℃以上)和干燥气候条件下则发展停滞,症状推迟出现。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带病种薯是主要的侵染源。病薯播种后,病菌在块茎组织内繁殖到一定数量后,沿维管束进入植株茎部,引起地上部发病,马铃薯生长后期病菌可沿茎部维管束经由匍匐茎入侵新生的块茎,受病块茎作种薯时又成为下一季或次年的传染源。环腐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很短,但在土壤中残留的病薯或病残体内可存活很长时间。收获期是此病的重要扩大传染期,病块茎和健块茎可接触传染,在分级、运输和入窖过程中都可造成传染机会,如种薯切块播种,切刀带菌等常可扩大侵染传播。

病害控制

应采取检疫、杜绝菌源和应用无病种薯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①实行检疫。环腐病的分布已遍及全国,但因其传病来源主要是带病种薯,只要不用病薯作种,病区可逐渐缩小,为害逐渐减轻。②建立无病留种基地。繁育无病种薯,可与脱毒薯生产体系相结合,从无病试管苗和原种繁殖到各级种薯的生产,每一环节严格控制环腐病的侵染,以确保种薯无病。③确保种薯质量。播种前晾晒种薯,淘汰病薯;清洗和消毒种薯盛放容器;不用切块播种,提倡小整薯作种,如用切块播种,应进行切刀消毒。④选用抗病品种。目前中国已培育出一批高抗环腐病的优良品种,如东农303、双丰收、宁薯1号、高原4号、跃进、虎头、克新1号、乌盟601等,可以在病区推广种植。

马铃薯青枯病

potato bacterial wilt

何礼远

由青枯病假单胞菌引起为害马铃薯基部维管束的一种系统性侵染的重要细菌病害。

分布和为害

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和欧洲都有分布,但以温暖、潮湿、雨水丰沛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严重。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已有报道,目前主要发生于长江流域的四川、湖南、湖北以及西南和华南的贵州、云南、广东、福建和台湾等省、自治区。江西、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安徽、北京、天津和辽宁南部也有发生。发病后引起严重损失,例如1978年湖南省新晃县发病面积占总面积的33.9%,发病率达30%~40%,枯死的地块占2.2%~2.3%。此病对马铃薯有潜伏侵染,贮存期可继续为害,引起块茎大量腐烂。

该病是维管束病害,幼苗和成株期都可发生,典型症状为叶片、分枝或植株呈急性萎蔫,有时,只一个分枝枯萎或一丛植株茎基部维管束变为黄色或黄褐色,受病块茎的芽眼变浅褐色,溢出菌脓,切开病块茎,维管束呈黄色或褐色,重者呈环状腐烂。

病因

病原物为青枯病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Smith)Smith],菌体杆状,长1.5~2.5微米,直径0.5~0.7微米,无芽胞,无荚膜,有端生鞭毛1~4根或无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不能使葡萄糖产酸,与其它假单胞菌的重要鉴别特性是能积累聚β-羟基丁酸盐,不利用DL-精氨酸,41℃时不能生长,不产生荧光色素,有些菌株在含酪氨酸的培养基中能产生褐色素。青枯病菌有明显的变异或分化。按菌落特征可分为野生型和变异型,前者菌落质地稀,乳液状,不规则形或近圆形,较大(一般2~5毫米以上),具致病力,在含氯化三苯基四氮唑的普通培养基上菌落大,边缘白色,中央粉红色带有环状螺纹;后者菌落质地粘稠,乳脂状,圆形,很小(1毫米左右),致病力弱或无致病力,在含TZC的普通培养基上菌落很小,边缘浅蓝色或白色,中央暗红色。根据此菌在合成培养基中对3种二碳糖(即乳糖、麦芽糖和纤维二糖)和3种乙醇(即甜醇、甘露醇和山梨醇)的氧化作用,在种下可区分为4个生化变种(Biovar.),中国已发现3个生化变种,即生化变种2号、3号和4号。青枯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不同地区和不同寄主来源的细菌分离物(或菌株)对不同的植物的侵染力有明显差异,按其差异,国际上将青枯病菌区分为5个生理小种,在自然情况下侵染马铃薯的为小种1号和3号。小种1号除侵染茄科的许多植物外,还可侵染其它一些农作物和林木、牧草及中草药等植物。小种3号的寄主范围较窄,主要侵染马铃薯,也可侵染番茄、茄和少数几种茄科杂草。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田间一般是在植株上端个别小叶或复叶最先出现萎蔫,以后逐渐加多,高温高湿条件下几天内全株萎蔫、枯死。带病种薯是主要侵染菌源以及引起远距离传播,其次为土壤、其它感病植物和肥料等。病薯种植到田间,随土温的上升,幼苗萌发、出土,病菌亦随之增殖扩展引起发病,造成块茎腐烂,幼芽枯死以及植株萎蔫。病菌随雨水、灌溉水、农具、昆虫等传播到健康株上,扩大传染。病株根系和健株根系相互接触引起传染。新生块茎染病后成为下一季或次年的传染源。病菌在土壤及土壤中病残体内长期存活,进行越冬和越夏。

高温、高湿和多雨是引起青枯病发生和为害的主要环境条件,其它如土壤质地、酸碱度、土壤线虫以及其它感病寄主或桥梁寄主等的存在也是重要因素。青枯病菌不耐干燥,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7~37℃,但不同小种或菌系之间有明显差异。如小种3号为“低温型”,其适宜生长温度为27℃左右,多发生于高纬度地区,丘陵地区,以及热带、亚热带的高地。

病害控制

由于青枯病侵染来源和传播途径多,影响为害的环境因素亦较复杂,因此在防治策略上应采取综合措施。①采用无病种薯,建立无病种薯繁育生产体系。带病种薯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切断这一关键性传染环节,就可基本控制其为害。特别是小种3号流行区,效果尤为明显。②实行轮作。采用马铃薯与非寄主植物如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甘蔗、大豆、棉花等轮作。③合理间套作。④采用小整薯播种,不用切块播种。⑤调整播种期。适当提早春薯播种期和推迟秋薯播种期,以避过高温多雨季节,减轻为害。⑥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些国家已从马铃薯二倍体近缘栽培种富利亚(Solanum phure-ja)后代选系中鉴定出高抗青枯病的材料,70年代以来又陆续从***.***par***ipilum、***.multide******ectum等几个野生种中鉴定出抗青枯病种质,并用作亲本,培育出一些新的抗病无性系。中国自1984年起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引进抗青枯病种质材料,经系统鉴定,证明有二个无性系,即MS-42.3和MS-10.2,高抗青枯病菌小种3号,另一个无性系AVRDC—1287.19高抗小种1号是优良的抗病亲本材料。⑦栽培防治措施。如不用带病肥料、防止灌溉水污染和避免农具传染等,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为害。

马铃薯软腐病

potato soft rot

张学君

由几种欧文氏菌单独或混合侵染,为害贮藏期马铃薯块茎的一种细菌病害。

分布和为害

遍布全世界马铃薯产区,每年不同程度的发生,是欧、美国家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年份减产3%~5%,常与干腐病复合感染,引起较大损失。

薯块受侵后,初期皮孔略凸起,组织呈水渍状,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直径1~3毫米,表皮下组织软腐,以后扩展成大病斑直至整个薯块腐烂,并伴有恶臭气味,在30℃以上时往往溢出多泡状粘稠液,腐烂中若温、湿度不适宜则病斑干燥,扩展缓慢或停止,在有的品种上病斑外围常有一变褐环带。

病因

病原物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亚种[Erwinia carotovora ***.carotovora(Jones)Borgey et al.]、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铃薯黑胫亚种[***.carotovora ***.atroseptica(Van Hall)Dye]和菊欧氏菌(***.chrysanth***mi Burkholder,McFad-den et Dimock]3种。菌体直杆状,0.5~1.0×1.0~3.0(微米),单生,有时对生,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藉周生鞭毛而运动,兼厌气性。氧化酶阴性,接触酶阳性。3种细菌具有不同的地理分布。多数以E cc.为主。中国除E cc.为优势种外,在南方温暖地区还有较高б例的E ch.,北方冷凉地区及高寒山区有少量的E ca。3个种的鉴别性状(见表)。

3种马铃薯软腐病病原细菌的鉴别性状

a.+阳性;-阴性。b.513培养液或ys培养液。c.培养基(每升):蛋白胨10克,蔗糖10克,培养48小时后用本迪克特试剂检查。d.***.dy***的方法(1967)。f.***.i.kelman的方法(1980)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原细菌潜伏在薯块的皮孔内及表皮上,遇高温、高湿、缺氧,尤其是薯块表面有薄膜水,薯块伤口愈合受阻,病原细菌即大量繁殖,在薯块薄壁细胞间隙中扩展,同时分泌果胶酶降解细胞中胶层,引起软腐。腐烂组织在冷凝水传播下侵染其它薯块,导致成堆腐烂。在土壤、病残体及其它寄主上越冬的软腐细菌在种薯发芽及植株生长过程中可经伤口、幼根等处侵入薯块或植株。Eca引起植株黑胫病,病菌可从蔓内侵入新薯块。带菌种薯是该菌远距离和季节间传播的重要来源,在田间还藉风雨、灌溉水及昆虫等传播。

病害控制

可从大田、入库和贮藏三个环节上抓好病害防治。①加强田间管理,减少薯块带菌量,增施钙肥可提高细胞壁钙含量,增施磷肥可提高组织酚含量,均有利于增强薯块的抗病力;②收获时避免造成机械伤口,入库前剔除伤、病薯,用0.05%硫酸酮液剂或0.2%漂白粉液洗涤或浸泡薯块可以杀灭潜伏在皮孔及表皮的病菌;③贮藏中早期温度控制在13~15℃,经2周促进伤口愈合,以后在5~10℃通风条件下贮藏;④选用抗病品种。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