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是人体的“过滤器”,全身的血液每天都要流经肾脏滤过,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肾脏滤过膜的孔径为5.5 nm,只允许小分子物质比如水、电解质(钾、钠、氯)和代谢废物(肌酐、尿素氮、尿酸等)通过,而血液中的细胞和大分子物质比如蛋白质、脂肪等不能通过滤过孔,所以尿中没有细胞,没有蛋白质,尿蛋白检测是阴性的。
但是,各种原因导致肾脏损伤后,肾脏的滤过膜孔径增大,血液中的蛋白质漏到尿中就形成蛋白尿。
肾脏的损伤过程是由轻到重,受损的孔径由小到大,漏出的蛋白也是从小分子量到大分子量。血液中的蛋白质有很多,其中白蛋白的分子量较小,直径为7.2 nm,所以,一旦出现肾损伤,首先漏出的就是白蛋白。
检测尿中蛋白的方法,传统的有尿常规和尿蛋白定量。尿常规也叫定性检查,检查结果用1+、2+、3+、4+来描述,尿蛋白定量是留取24小时的尿液,测定尿中总的蛋白含量。但是,只有尿中蛋白达到一定量后,用这两种方法才能检测到,早期、轻度肾损伤漏出的白蛋白用尿常规和尿蛋白定量的方法是检查不出来了。
后来,用一项特殊的技术,专门检测尿中微量白蛋白,可以早于尿常规和尿蛋白定量发现轻度的肾损伤,这就是尿微量蛋白。
当尿中微量白蛋白在20~200mg/L,或者30~300mg/24h时,就属于微量白蛋白尿。低于这个数值属于正常,超出这个数值属于(显性)蛋白尿。
尿蛋白是尿中蛋白的总称,尿微量蛋白是其中最轻的情况,一般来说,当尿蛋白定量在0.3g/24h以下,就是微量蛋白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