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回答者:网友
「包浩斯」艺术及建筑学校是一所相当于大学层级的美术学府,这所学校的艺术走向与传统唯美主义与古典主义相反,采取「形式服从功能」及「以少胜多」作为创作的指导原则。它的设校精神是将艺术与工业技术结合,认为「艺术与工程应该互相受益,不必向19世纪一样彼此视同陌路」。因此「包浩斯」实际上是一所讲求功利主义与务实精神的美术学府,强?#123;理论科学与实证观念同样地重要。「包浩斯」艺术教师在设计课程时特别重视形式分析与色彩结构的基础训练课程。如何将艺术的创意与熟练的工艺技能及科学知识相互结合,并符合20世纪工业化大量生产的需求,是「包浩斯」教学上的一大特色。 这所学校的师资阵容包括:20世纪重要的美术理论家及观念艺术家,如Paul Klee(图C5-1)、Wassily Kandinsky(图C5-2)、 Lyonel Feininger(图C5-3)、Moholy Nagy(图C5-4)、Ludwig M.V. Rohe等。其中Paul Klee和Wassily Kandinsky更以亲身的创作经验,加以系统整理,编成有条理具创见的教材。Kandinsky并以色彩实验的作品强?#123;单纯颜色的心理效应,开启「抽象艺术」(abstract art)的风潮,被称为抽象画的鼻祖。「包浩斯」提供学生自由创作的学习环境,尊重任何形式的创作,鼓励学生透过动手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Workshop式的教学绞剑?蔀楝F代美术教育的先驱者。尤其目前各国的大学大多将建筑系列入理工类别而非人文学科,并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数理背景,据信与「包浩斯」教学的成功有关。 「包浩斯」筹划各种崭新的美术课程,试图用一个完整方法来解决高度工业化与科技发展下所衍生的问题。「包浩斯」的许多老师与Dr. Max Wertheimer同样深信:其实物理学的力学原理与人类的知觉系统十分类似,它们都在不断寻求一个简单而安定的状态。因此Dr. Max Wertheimer与「包浩斯」的教师们便首先提出「场」(field)之观念,并把建筑结构学(Structure)的理论应用在设计课程之中。他们巧妙地将纯艺术与纯科学的课程融合在一起,并且结合工艺生产与实践经验。其中Moholy Nagy开始采用感光材料不经由照相机直接曝光的实验,完成抽象拼贴的影像(C5-5),最终到达传统摄影相当的作品。这些当时十分前卫充满实验性的观点,彻底扭转了20世纪建筑与设计的教育方向。 唯「包浩斯」的教学理念后来逐渐受到政治及外在学术势力的干预,1925年被迫迁校。不到10年光景又由于失去当地市政府的支持,1932年再度搬迁至柏林。1933年?#123;粹政权强迫该校关闭,执教的老师们多数疏散逃亡至英法等国,随后陆续辗转投奔美国。值得一提的是,「包浩斯」创办人Gropius后来进入哈佛大学讲学;Rohe来到后来改名为伊利诺技术大学的建筑、计划和设计学院执教;Nagy则在1937年于芝加哥创立了New Bauhaus学校,可惜只维持短短1年时间。这批大多成长于欧洲具有创新观念的杰出艺术家们,后来成为领导20世纪全世界建筑、绘画、设计、摄影与美学理论的领袖人物。 「完形」心理学派初期的核心人物苛勒因纳粹德国的破害,后来陆续辗转由欧洲移居美国。由于Max Wertheimer、Kurt Koffka及提出「顿悟学习」之Wolfgang Kohler等三位学者之介绍倡导,「完形」心理学在1930年代才逐渐被美国心理学界所熟悉。而Dr. Max Wertheimer任教于柏林大学时期的受业弟子Rudolf Arnheim,则是「完形」心理学得以大放异彩的关键性人物。 1928年Arnheim获得博士文后,便因定期发表默片之电影评论,而钻研苏联、美国及德国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电影资料,1932年写成一本将电影视为一种媒体来讨论的电影理论专书----Film as Art。1940年Arnheim移居美国纽约,并获得古根汉奖助金,从事将艺术与视觉心理学(尤其是完形心理学)沟通搭桥的工作。他特别着重于研究空间、形式、色彩、律动等在视觉上的作用,以及这些作用与艺术作品之关系。1945年他完成一生的经典著作-----《Art & Visual Perception》(艺术与视觉认知)(如图C5-6),也为艺术行动与观看行为之间找出两者的共通性。同年,他应聘在Sarah Lawrence学院任教。1968年Arnheim离开劳伦斯学院,赴哈佛大学Carpenter艺术中心教授艺术心理学课程。1969年他又发表Visual Thinking一书,阐释「视觉思维」在艺术创作的作用。他认为艺术作品不是临摹自然,艺术家的工作也不只是观察事物,而是在于发现事物之本质。1974年Arnheim自哈佛大学退休,随即应聘担任密西根大学访问教授,直到1984年二度退休为止。他在美国大学教授艺术心理学期间,勤于著述才将这一名称很奇特的「完形」理论发扬光大,成为完形心理学集大成之一代宗师。 19世纪著名的物理学家包括:法拉第(Michael Faraday)、赫兹(Heinrich Rudolph Hertz)、赫姆候兹(Hermann L. Helmholtz)等多位,他们在电磁学与重力场的领域获致十分显?耐黄萍俺删汀T跉v经许多次的实验之后,他们提出了一个假设:在物理世界里存在了一种所谓的电场、磁场与重力场,在场中的所有元素会因为某种形式彼此共鸣的力量(sympathetic force)而凝聚在一起,场中的元素与元素间会彼此影响。它们不是彼此互相吸引,就是彼此之间互相排斥。这种彼此相互牵引的力量受制于元素之尺寸、质量、位置及靠近等因素。Dr. Max Wertheimer之视觉研究受到当时新发现的物理学定律影响,他认为和物理世界的「场」一样,在人类的知觉世界里应该也有一个极为类似的「场」存在。相对于人类视觉世界的便称为「视觉场」(visual field);和人类生活、学习等情境相关的是「知觉场」(perceptional field)。人们知觉到此一场地,并加以利用再把握这个整体,而至完形(Gestalt),因此「完形」心理学被称为「场地论」(field theory)。 「完形」在「视觉场」中的定义是:在「视觉场」中的各种力量组合成一个自我完满而平衡的整体。在一个「完形」中,任何元素的改变都将影响整体以及各部份之本来特性,因此整体是大于或不等于部份之总和。而「完形」法则证实了Dr. Max Wertheimer的视觉观点:一个物体被人们感觉的方式由它存在于「场」的状态或条件所决定。也就是说,人类「视觉场」中的诸多元素,不是彼此吸引形成一个整体(grouping),就是彼此排斥而各自独立(not grouping)。「完形」心理学所归属的认知结论,其实就是描述在「视觉场」中整体(grouping)的认知如何形成。除此之外,心理学家Kurt Lewin及Fritz Perls利用「完形」理论与法则,研究发现潜藏在人类知觉系统内某种群体化的动力,因而建构了一套临床心理学之完形治疗法(Gestalt Therapy),在心理治疗上是一种崭新的观念与尝试。 在任何一个「视觉场」中(也许是一幅画或某一场景),能否把其中的几个视觉元素连结起来,看成一个有组织的外观轮廓,端视这些元素之间是否存在知觉上的某种关连性。为了找出元素间并不真实存在之关连性,完形心理学派找到了若干著名的原理及法则,被称为Gestalt Law(完形法则)。它们有在前面已经叙述过的「图与地」之概念,还有对视觉创作十分有用的「相似性」、「对称性」、「连续性」、「封闭性」、「共同命运」及「异质同形」等法则。这些被完形心理学派研究归纳粹;出来的视觉规律,可以帮助平面图像的创意与设计人员,辟建一条能够穿透点线面及空间重重繁琐之造形、色彩、图案、质感、动作等罣碍,进而通往形成视觉认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