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藻、隐藻和甲藻

网友 1

最佳答案

回答者:网友

6.4.4.1 裸藻

裸藻绝大多数是单细胞游动种类,鞭毛1条或2条,罕为3条,只有极少数是由多个细胞聚合成的不定群体,成为群体的只有柄裸藻属,它附生在浮游动物体上。裸藻类的细胞大多数长度明显地大于宽度,两端渐狭,后端或多或少地呈尾状,因此它们的体形以纺锤形为主,其次有圆柱形、椭圆形、卵形等,少数为长宽相差不大的近圆形或卵圆形等。由于细胞表质特化程度的不同,有些表质软的种类,它的形态能发生变化(甚至强烈变化),但在游动时,基本上保持正常的形状。

两水域中裸藻种类相比较而言,高塘湖种类比谢二塘多,其中裸藻属(Euglenasp.)在两水域均有出现,扁裸藻属(Phacussp.)在高塘湖出现较多。从外观看,扁裸藻细胞明显侧扁,而裸藻细胞不侧扁且形状能变。同一属的不同种类,藻类细胞形态也不相同,如尖尾扁裸藻(附录3图A.30)和宽扁裸藻(附录4图B.39)。有的裸藻的名字与它的外形十分相似,例如陀螺藻(图B.38)、梨形扁裸藻(附录4图B.41)。

6.4.4.2 隐藻

隐藻为单细胞,多数种类具鞭毛,少数种类无鞭毛。具鞭毛种类细胞形状有卵形或长椭圆形,前端较宽,钝圆或斜向平截,显著纵扁,有明显的背腹之分,背侧凸出,腹侧平直或略凹入;腹侧前端偏于一侧具向后延伸的纵沟。有的种类具一条口沟,自前端向后延伸;纵沟或口沟两侧常具有多个棒状的刺丝胞,有的种类无刺丝胞。鞭毛2条,略不等长,自腹侧前端伸出或生于侧面。

隐藻属(Cryptomonas sp.)的卵形隐藻(附录3图A.31)和啮蚀隐藻(附录4图B.32)、蓝隐藻属(Chroomona ssp.)的尖尾蓝隐藻(附录3图A.33)在谢二塘和高塘湖中均出现过。蓝隐藻属和尖尾蓝隐藻属外形上的主要区别是蓝隐藻的纵沟和口沟明显,尖尾蓝隐藻恰恰相反,纵沟和口沟不明显。

6.4.4.3 甲藻

甲藻多为单细胞个体,丝状的极少。细胞球形到针状,背腹扁平或左右侧扁,前、后端常有突出的角。运动细胞有2条鞭毛,顶生或从横沟和纵沟的交界处的鞭毛孔伸出,1条为横鞭,带状,环绕在横沟中;1条为纵鞭,线状,通过纵沟向后伸出。

监测期间,高塘湖有甲藻门的薄甲藻属(Glenodinium sp.)、角甲藻属(Ceratiumsp.)和多甲藻属(Peridinium sp.)出现。薄甲藻属全年只观察到光薄甲藻(附录3图A.34),薄甲藻与其他甲藻的区别很明显,细胞球形到长卵形,近两侧对称;细胞壁常为整块的板片组成,上壳板片数目不定。角甲藻属和多甲藻属的不同之处在于角甲藻细胞具1个粗大的前脚和2~3(罕见1)个后角,如角甲藻(附录3图A.35);而多甲藻细胞前端和后端没有粗大的角,如附录3图A.36的二角多甲藻细胞末端两侧具2个短刺,无粗大的角。

从以上分析可见,不同藻类的细胞形态各异,同一属的不同种类形态也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种藻形态也不完全相似。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