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剂对哺乳动物的急性毒性(acutetoxicity)较低。列入三个高毒类别的杀菌剂(大鼠LD501~50,50~100和100~1000mg/kg)大多数是传统的杀菌剂,如铜剂和锡衍生物等。大多数的现代选择性杀菌剂的LD50大于1000/kg,甚至大于10000mg/kg。所以,大多数杀菌剂的可接受每日摄入量(acceptabledailyIntake,ADI)都比较高。因此,杀菌剂残留(residue)对人体健康的威胁远远低于其他农药,这是杀菌剂发展的显著成就之一。人们关注的焦点从杀菌剂急性毒性转移到其慢性毒性(chronictoxicity),如致癌(carcinogenicity)、致畸(teratogenicity)和致突变(mutagenicity),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新的杀菌剂登记要求进行广泛的慢性毒性试验。过去在传统杀菌剂进行登记的时候,这些试验还没有要求。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很多国家都强制性的要求进行杀菌剂毒理学(toxicology)的复评。虽然不同的权威登记机构的数据不同,一些杀菌剂产品在复评中失去了登记资格。比较著名的是含汞化合物和敌菌丹(captafol)。1996年美国环保局(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U.S.A.)的B2致癌物质名单包括了4种在植物病害治理中非常重要的杀菌剂:百菌清(chlorothalonil)、克菌丹(captan)、代森锰(maneb)和代森锰锌(mancozeb)。
杀菌剂是否能够达到环境标准是比较难以确定的。因为环境标准本身也是经常被复评,而且不同国家的环境标准不同。根据荷兰的最新环境标准,如果达不到下列标准,农药使用将不予登记:①使用导致离地面2m深的地下水的杀菌剂浓度大于0.1μg/L。②使用导致地面水浓度高于对鱼、藻菌和小龙虾的LC50S值的0.1。③化合物的半衰期(50%degradationtime,DT50)长于60d。
根据这个新的半衰期标准,一些内吸剂将被淘汰。如果重新登记,一些新的唑类和吗啉类杀菌剂也将受到影响。显然,未来对内吸杀菌剂的研究应当集中在较低持久性和较低环境迁移性(mobility)化合物的开发。
一些杀菌剂会减少作物叶围腐生微生物群体的数量。如果杀菌剂减少了这些群体的数量(如酵母菌),但是,对次要病原物(minorpathogens)没有影响或者影响较小的话,当杀菌剂不断被使用时,这些次要病原物在不良环境下的侵染会增加。比如,叶围酵母菌与小麦叶斑病(Septorianodorum)。此外,酵母菌的减少,还可能影响葡萄汁的发酵。如在使用多作用位点杀菌剂(如克菌丹、苯氟磺胺和福美双)来防治葡萄灰霉病(Botrytiscinerea)时,就观察到这种结果,因此,这些杀菌剂不能在葡萄收获前使用。
杀菌剂也可以影响病原物与土壤微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颉颃作用。很多内吸剂减少一些常见土壤真菌,如青霉菌(Penicilliumspp.)和木霉菌(Trichodermaspp.)等,对病原菌的营养竞争作用,因此,提高了病原菌对这些杀菌剂的不敏感性。这种影响也可能由于抗生作用(antibiosis)或寄生作用(parasitism)的减少导致的。病原菌敏感性的差异有时候也会导致占优势病原菌(dominantpathogen)的改变,从而导致主要病害和次要病害的变化。如使用苯并咪唑杀菌剂防治小麦眼斑病(Pseudocercosporellaherpotrichoides)会导致小麦纹枯病(Rhizoctoniasolani)发病率的大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