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有什么症状?最主要是患者的感受是什么?有药治吗,大约要多少钱?验皿能验出来吗?会传播吗?如何传播的?在人的身体中会遗传吗?谢谢!
最佳答案
回答者:网友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无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本病是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目前认为有以下途径可引起出血热传播: ⒈呼吸道。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⒉消化道。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⒊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 ⒋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本病典型表现有 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粘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退烧,但症状反而加重,继而出现低血压、休克、少尿、无尿及严重出血等症状。典型的出血热一般有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及恢复五期经过。如处理不当,病死率很高。因此,对病人应实行“四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减少搬运。 出血热早期症状主要是发热、头痛、腰痛、咽痛、咳嗽、流涕等,极易与感冒混淆,造成误诊而延误病情;不少患者由于出现发热、头痛、尿少、水肿等症状而被误诊为急性肾炎或泌尿系统感染;部分患者可有恶心、呕吐或腹泻等症状而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少数患者有发热、畏寒、头痛、乏力症状,皮肤粘膜有出血点,或白细胞数增高,与败血症非常相似。 (一)发热期: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 大多突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2日内可达39~40℃,热型以弛张热及稽留热为多,一般持续3~7日。出现全身中毒症状,高度乏力,全身酸痛,头痛和剧烈腰痛、眼眶痛,称为“三痛”。 (二)低血压期: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一般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三)少尿期: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四)多尿期: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 (五)恢复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液稀释与浓缩功能逐渐恢复,精神及食欲逐渐好转,体力逐渐恢复。 1.疑似病例 疫区及流行季节,急性发热,全身高度衰竭,乏力,头痛,眼眶痛,腰痛,面、颈、上胸部潮红者,或伴少尿,低血压。 2.确诊病例 ①皮肤粘膜出血征象,末稍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尿蛋白阳性。 ②病原学或血清学检验获阳性结果。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①项。 (一)常规检查。 1.血象:不同病期中变化不同,对诊断、预后判定均重要。 2.尿常规:显著的尿蛋白是本病的重要特点,也是肾损害的最早表现。其主要特征为:出现早、进展快、时间长。 (二)血液生化检查。 (三)凝血功能检查。 (四)免疫功能检查:普遍有免疫功能异常。 (五)特异性血清学检查。 1.免疫荧光技术为常规方法之一。可检出白细胞及尿沉渣细胞内病毒抗原,用于早期诊断。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四、治疗: 出血热的特效疗法已开始试用,疗效有待观察,目前仍然以综合疗法为主,应抓好“三早一就”(即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休息和就近治疗)。特别应抓好发热期的治疗,认真把好“三关”(休克、出血及肾功能衰竭关)。 (一)发热期治疗: 1.早期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对呕吐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补充葡萄糖液。 2.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发热早期成人一般补液量为1500毫升左右,呕吐、腹泻者可酌情增加,尽量口服,不足部分静脉补充。发热后期(病程3~4日)多有血液浓缩,此时应抓紧预防性治疗,给予静脉补液。其补液量可参照体温、血液浓缩程度及血压情况给予,若有少尿倾向,应区别是肾前性还是肾性,以便合理补液。 补液采取以平衡盐液为主的综合液体疗法,同时注意热量摄取(高渗葡萄糖)。部分病人发热后期中毒症状重,有恶心、呕吐,应依照病情调整酸碱平衡,以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 3.抗病毒药物及免疫调整剂治疗:病毒唑、恢复期血清、干扰素、聚肌胞、阿糖胞苷、环磷酰胺、转移因子、植物血凝素、胸腺素及联合抗过敏疗法(阿糖胞苷、赛庚啶、654-2、阿斯匹林)等可在仔细观察下试用。 4.发热后期,尿量每日少于1000毫升以下,可酌情应用利尿剂。 5.对症处理:高热、中毒症状重者,可选用氢化考地松,每日100~200毫克,或地塞米松5~10毫克,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 6.中药的应用:可用丹参、黄芪和中医辨症论治。 (二)低血压期治疗: 本期治疗以积极补充血容量为主,同时,应针对微循环功能障碍、酸中毒、心功能不全等,进行相应治疗,力争血压尽快回升,4小时左右稳定,补充血容量应早期、快速、适量。 1.补充血容量: (1)早期:收缩压低于100毫米汞柱,或低于基础血压20毫米汞柱,脉压小于26毫米汞柱,即应扩容补液。 (2)快速: 低血压时静脉快速滴注,100滴/分钟左右。 发生休克时,首次300ml液体在三十分钟内静脉推注,随即静脉快速滴入100ml(130~150滴/分),以后根据血压回升情况及血液浓缩改善程度,调整补液量及速度,快速补液应注意液体温度(适当加温)及心肺情况。对老年及心功能不良者补液速度适当减慢。 (3)适量:补液是否适量要观察是否达到下述五项指标: ①收缩压达90~100mmHg; ②脉压大于26mmHg; ③心率100次/分左右; ④微循环障碍缓解; ⑤红细胞、血色素及红细胞压积接近正常。 (4)液体成份:以综合性液体如平衡盐溶液,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溶液为主,渗出严重者胶体液量可加大。有条件者可用血浆或白蛋白等胶体溶液。 2.调整酸碱平衡:有酸中毒时可选用5%的碳酸氢钠溶液,或3.64%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HAM)。 3.强心剂的应用:当血容量已基本补足,而心跳仍在140次/分以上者,可选用西地兰或毒毛旋花子苷K。 4.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一般不宜早期应用,经快速补液、强心、纠酸等处理血压回升不满意者,可酌情选用血管活性药物。如:阿拉明、多巴胺等。 5.中药应用: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可用生脉散、四逆汤、参附汤静脉注射液等静脉滴注。 (三)少尿期治疗: 尿量在500~1000毫升/日为少尿倾向,尿量在500毫升/日以下为少尿,50毫升/日以下为尿闭。本期治疗原则为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肾功能恢复。 1.稳定机体内环境: (1)水及电解质平衡:在机能性少尿阶段,每日可补充电解质溶液500~1000毫升,同时应用利尿剂,使尿量保持在50ml/小时以上,若进入器质性少尿阶段,应限制液体量,即入量=出量+500~600ml液体,以高渗葡萄糖为主。 除非有确切指征,证实有低血钾外,一般应限制钾盐输入。 (2)热量及氮质平衡: ①每日糖量不低于200克,热量不低于1200卡,必要时可加用胰岛素。 ②维持酸碱平衡,对重症酸血症,二氧化碳结合力低于30容积%者,应酌情纠酸。 2.促进利尿: (1)高效利尿剂:常选用速尿、利尿酸钠、丁尿胺等。 (2)血管扩张药:可试用苄胺唑啉、心得安等。 3.导泻:常用甘露醇、硫酸镁,中药大黄、芒硝等。 4.放血疗法:由高血容量综合症引起的急性心衰肺水肿,可应用放血疗法。 5.透析疗法: (1)透析指征: ①少尿超过5天或尿闭2天以上,经利尿等治疗无效或尿量增加缓慢,尿毒症表现日趋严重,血尿素氮大于80~100mg/dl。 ②高血容量综合症保守治疗无效,伴肺水肿、脑水肿及肠道大出血者,可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 ③合并高血钾(6.5毫克当量/dl),心电图出现高血钾图形,用一般方法不能缓解者。 ④凡进入少尿期后,病情进展迅速,早期出现严重意识障碍,持续性呕吐、大出血、尿素氮上升速度快,每日超过20mg/dl(高分解代谢型),可不拘于少尿天数及血液生化指标,尽早透析。 (2)方法: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6.中药应用:可选用桃仁承气汤、大陷胸汤、导赤散或八正散等。 (四)多尿期治疗: 度过少尿期后,若尿量每日增至500-2000毫升为少尿向多尿移行阶段,尿量超过2000ml为进入多尿期。而本病是否有多尿期,则以尿量是否达3000毫升以上为依据。本期治疗原则为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及防治感染。 1.补充适量液体:对液体补充,原则上无需限制,但又不宜输入过多,一般多尿开始后,补液量可为尿量的三分之二,以免延长多尿期(欠量补液)。要注意维持出入量及电解质平衡。老年患者特别要注意发生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多尿期补液以口服为主。食欲不佳者可静脉补液。 2.支持疗法:鼓励患者食用营养丰富、易消化、含钾量较高的饮食,对严重贫血者可酌情输入新鲜血液。 3.尿量超过3000毫升/日,应补钾,以口服为主,必要时可缓慢静脉滴入,同时注意钠、钙等电解质补充。 4.对日尿量超过5000毫升者,可试用安妥明或双氢克尿塞、去氧皮质酮、垂体后叶素、消炎痛等。 5.中药的应用:可选用金匮肾气汤、麦味地黄汤。 (五)恢复期治疗: 1.继续注意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 2.加强营养,给高糖、高蛋白、多维生素饮食。 3.出院后可根据病情恢复情况,休息1-3个月;重型病例可适当延长。 4.中药应用: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丸等。 (六)合并症的治疗: 1.心衰、肺水肿及呼吸窘迫综合症。 (1)停止输液,必要时减慢输液速度,取半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 (2)吸氧。 (3)苄胺唑啉:一般应用5~10mg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缓慢静滴,如情况紧急可采用0.3~1.0mg加入50%葡萄糖10ml稀释后缓慢静注。 (4)强心利尿:可选用毒毛施花子苷K、西地兰、氨茶碱等。 (5)对呼吸急促、烦躁不安者,可应用苯巴比妥钠、**或***,但有中枢性呼吸衰竭及昏迷患者则应禁用。 (6)根据具体情况给以降压、导泻、放血或透析等措施。 (7)对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可给地塞米松,必要时进行人工终末正压呼吸。 2.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的治疗: 此症可选用苯巴比妥钠、安定、阿米妥钠、10%水化氯醛或付醛等镇静剂,亦可用654-2。对脑水肿引起抽搐可用20%甘露醇或选用速尿、丁尿胺等。 3.高血钾的处理: (1)25%葡萄糖液200ml;加入胰岛素10单位,缓慢静滴。 (2)10%葡萄糖酸钙20ml,加入50%葡萄糖40ml,缓慢静推。 (3)5%碳酸氢钠80~100ml,缓慢静滴,有高血容量者不用。 (4)经以上处理无效者可进行透析。 4.大出血治疗: 应鉴别出血原因有针对性地治疗。如消化道出血可选用白药,亦可试用去甲肾上腺素稀释后口服(去甲肾上腺素4~5mg加入100ml水中,每日3次,每次30ml)。如为DIC或继发性纤溶亢进引起大出血时给予相应处理。如有血游离肝素增高者,可用鱼精蛋白。 5.防治继发感染: (1)加强病房卫生,避免交叉感染,并注意室内温度。 (2)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肠道感染。 (3)加强无菌操作,作好口腔及褥疮护理。 (4)疾病的整个病程均要密切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变化,及时检查血象,认真体检,以便早期发现感染病灶。 (5)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根据病情选用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等。对肾脏有损害的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应慎用或不用。若双重感染,可根据菌株种别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