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胭脂水粉制作的书籍

我想知道有没有介绍古代胭脂水粉制作方法的书,<千金方>上会有介绍面脂制作的方子,那古代有没有其他什么书有介绍这些胭脂水粉制作的书呢?或者有什么古代百科类的书上对于这些有涉及?
网友 1

最佳答案

回答者:网友
转载的东西哦~   ◢◢◢◢◢◢◢◢◢◢◢◢◢◢◢◢◢◢◢希望对你有帮助~   1.   开心网:华丽丽的古代胭脂膏制作方法,简单实用版本   “先来看下准备的材料:胭脂鸭蛋粉一只,优良的乳液一瓶   用榨汁机,或者捣药罐吧胭脂鸭蛋粉磨细了   装入小瓷碗中加50-70g乳液搅拌均匀   将小碗放到加过水的锅子里,隔水加热。   期间不断用筷子搅拌胭脂。   约莫15-20分钟,胭脂完全溶解至液体状就可以取出了。   把液体胭脂倒入事先准备好的化妆盒里,冷却15分钟就能用了。   -----------------------------------------------   注意要点:1.不要将胭脂鸭蛋粉换成现代的胭脂粉,粉的基本成分不同,失去了做古代胭脂膏的意义。   2.成败关键全看乳液,好的乳液加热后成牛奶状,才能化粉做膏。差的乳液无论如何都烧不成牛奶,更恐怖的是加热后会水油分离的乳液,顺便用这招测测你家的乳液质量状况吧   3.要点三,当然就是选择漆器和瓷器的化妆盒盛放胭脂啦~这样才有古典的感觉。   如果你是DIY高手,那么可以加入一些精油,花草,蜂蜡等材料精细加工胭脂膏。做出来的胭脂会更好,也不容易变干。”   2.《齐民要素》水粉篇and胭脂篇:   很详细哦~   ◢◢◢◢◢◢◢◢◢◢◢◢   “在《齐民要素》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 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  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     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     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  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制造流程:   把上好的当年新米,泡在水里,过个十天左右,等酸味弥漫时,捞将出来,用磨子推成极细的粉末浆。然后澄在一旁。等到清水跟粉浆分开时,将清水滗出倒掉。当剩下的水分蒸发殆尽后。用竹片刮去表面的一层比较粗糙的粉末,底下的就是细腻的成品了。     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有很多,如“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阏氏”等等。     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   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到了大约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 义     制作流程   1、把胭脂花、玫瑰、栀子或者任何红色花朵,细细碾碎,用细沙滤去渣滓,晾干汁液,滴上一点点桂花油,就是胭脂。有花朵般艳丽的颜色和香味。     2、摘取清晨的红蓝花,最好是带露水的,像捣药一样捣成浆汁,加清水包在纱布里绞去黄汁,再加酸栗子淘米水一起像淘米一样淘,黄色素被溶解,再绞,剩下的就是红色素。红蓝花有两种色素,红色素与黄色素,后者难染色,故分离。加防腐剂阴干,就得到很红很红很艳很艳的胭脂了。颜色可以自己加别的粉调。     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以及苏芳木等。重绛是一种绛红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较浓重,不及红蓝鲜艳透明。在汉魏时常常被用来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种红色颜料,在隋唐时常用来炼染女裙,时称“石榴红裙”,但也可用来制成胭脂。     与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种野生植物,经过**加工,则可为化妆材料。苏方木也名“苏木”,它的颜色虽比较黯淡,但作为染料饿历史却很长,早在魏晋时期就是一种主要的红色染料。。。。。。”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