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回答者:网友
用于除去在含水碱性二硝基甲苯粗洗液里硝基甲苯酚(硝基甲苯酚通过使用混合酸技术硝化甲苯然后通过用含水碱性材料处理衍生)的方法,其中含水碱性二硝基甲苯粗洗液与一种稀氧化酸例如硝酸混合,被加热至130℃~180℃,加热时间为降低硝基甲苯酚至它在约60℃以上的温度时从混合的酸性洗液里不沉淀的含量所需要的时间,并采用传统的方法例如碳吸附法或活性淤泥生物处理法除去剩余的硝基甲苯酚。 权利要求 在除去含水碱性二硝基甲苯粗洗液里的硝基甲苯酚的方法,其中这种粗洗液通过使用混合酸技术硝化甲苯,然后通过用含水碱性材料处理产生的,改进之处包括: (a)将含水碱性二硝基甲苯粗洗液与一种稀氧化酸液混合,用以生成pH约为3或更小的混合酸性洗液; (b)将这种混合酸性洗液加热至130℃~180℃的温度,加热时间为氧化硝基甲苯酚并生成一种具有有在约60℃以上的温度时硝基甲苯酚不沉淀的硝基甲苯酚含量的热的酸性洗液所需要的时间; (c)在约60℃以上的温度下,从这种热的酸性洗液中除去剩余的硝基甲苯酚。
其他回答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对眼睛、呼吸道和皮肤有刺激作用。吸收进入体内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出现紫绀。严重中毒者可致死。经吸入、摄入及皮肤吸收进入人体,主要损害血液、皮肤、胃肠道、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本品刺激皮肤及眼睛粘膜,中毒的典型症状为头痛、气短、腹痛、恶心、眩晕、呼吸困难、皮肤发蓝等,大量进入人体可严重损害肝脏并引起溶血,甚至死亡。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急性毒性:LD501960mg/kg(大鼠经口);16000mg/kg(大鼠经皮) 致突变性:微生物致突变:鼠伤寒沙门氏菌10μg/皿。微粒体诱变:鼠伤寒沙门氏菌10μg/皿。 污染来源:环境中的对硝基甲苯,主要来自有机合成、涂料、三硝基苯等生产废水废气。贮运过程中的意外事故,是另一个污染源。 对硝基甲苯易被氧化,最终产物为苯胺,在水中可被氧化分解。对硝基甲苯遇热分解及燃烧时生有害的亚硝基蒸气。大量对硝基甲苯进入水体可产物异味,并造成鱼类及水生生物死亡。 危险特性:易燃,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便携式气相色谱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万本太主编 4.实验室监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GB/T13194-91,水质) 对二甲按基苯甲醛比色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杭士平编 5.环境标准: 中国(TJ36-79)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5mg/m3[皮] 前苏联(1975) 水体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0.01mg/L 水中嗅觉阈浓度 0.003mg/kg
回答者: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