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嘌呤核苷酸的抗代谢物对嘌呤核苷酸合成代谢的竞争性抑制作用与其“以假乱真”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最佳答案
回答者:网友
你好,这个疾病是一种遗传性的疾病,因为免疫功能缺陷,容易出现反复感染,目前没有很好的药物治疗的方法,预后比较差。大多是因为感染致死的。 目前主要还是以骨髓移植治疗为主,而且因为这个疾病比较少见,所以骨髓移植的经验国内也是不是很足的,建议至北京儿童医院或者是上海市儿童医疗中心等儿科比较好的医院就诊,祝一切顺利。
回答
其他回答
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合成有两条途径,一是从头合成途径,一是补救合成途径,其中从头合成途径是主要途径。 ⒈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肝是体内从头合成嘌呤核苷酸的主要器官,其次是小肠粘膜和胸腺。嘌呤核苷酸合成部位在胞液,合成的原料包括磷酸核糖、天冬氨酸、甘氨酸、谷氨酰胺、一碳单位及co2等。主要反应步骤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imp),然后imp再转变成腺嘌呤核苷酸(amp)与鸟嘌呤核苷酸(gmp)。嘌呤环各元素来源如下:n1由天冬氨酸提供,c2由n10-甲酰fh4提供、c8由n5,n10-甲炔fh4提供,n3、n9由谷氨酰胺提供,c4、c5、n7由甘氨酸提供,c6由co2提供。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特点是:嘌呤核苷酸是在磷酸核糖分子基础上逐步合成的,不是首先单独合成嘌呤碱然后再与磷酸核糖结合的。反应过程中的关键酶包括prpp酰胺转移酶、prpp合成酶。prpp酰胺转移酶是一类变构酶,其单体形式有活性,二聚体形式无活性。imp、amp及gmp使活性形式转变成无活性形式,而prpp则相反。从头合成的调节机制是反馈调节,主要发生在以下几个部位:嘌呤核苷酸合成起始阶段的prpp合成酶和prpp酰胺转移酶活性可被合成产物imp、amp及gmp等抑制;在形成amp和gmp过程中,过量的amp控制amp的生成,不影响gmp的合成,过量的gmp控制gmp的生成,不影响amp的合成;imp转变成amp时需要gtp,而imp转变成gmp时需要atp。 ⒉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反应中的主要酶包括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r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的生理意义:节省从头合成时能量和一些氨基酸的消耗;体内某些组织器官,例如脑、骨髓等由于缺乏从头合成嘌呤核苷酸的酶体系,而只能进行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⒊嘌呤核苷酸的相互转变 imp可以转变成amp和gmp,amp和gmp也可转变成imp。amp和gmp之间可相互转变。 ⒋脱氧核苷酸的生成 体内的脱氧核苷酸是通过各自相应的核糖核苷酸在二磷酸水平上还原而成的。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催化此反应。 ⒌嘌呤核苷酸的抗代谢物 ①嘌呤类似物:6-巯基嘌呤(6mp)、6-巯基鸟嘌呤、8-氮杂鸟嘌呤等。6mp应用较多,其结构与次黄嘌呤相似,可在体内经磷酸核糖化而生成6mp核苷酸,并以这种形式抑制imp转变为amp及gmp的反应。 ②氨基酸类似物:氮杂丝氨酸和6-重氮-5-氧正亮氨酸等。结构与谷氨酰胺相似,可干扰谷氨酰胺在嘌呤核苷酸合成中的作用,从而抑制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③叶酸类似物:氨喋呤及甲氨喋呤(mtx)都是叶酸的类似物,能竞争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叶酸不能还原成二氢叶酸及四氢叶酸,从而抑制了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分解代谢反应基本过程是核苷酸在核苷酸酶的作用下水解成核苷,进而在酶作用下成自由的碱基及1-磷酸核糖。嘌呤碱最终分解成尿酸,随尿排出体外。黄嘌呤氧化酶是分解代谢中重要的酶。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主要在肝、小肠及肾中进行。嘌呤代谢异常:尿酸过多引起痛风症,患者血中尿酸含量升高,尿酸盐晶体可沉积于关节、软组织、软骨及肾等处,导致关节炎、尿路结石及肾疾病。临床上常用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症。 ⒈从头合成途径(de novo synthesis):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中,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co2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称为从头合成途径。 ⒉补救合成途径(salvage pathway):利用体内游离的嘌呤或嘌呤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过程,合成嘌呤核苷酸,称为补救合成途径。 ⒊自毁容貌症:又称(lesch-nyhan综合症),是由于某些基因缺乏而导致hgprt完全缺失的患儿,表现为自毁容貌症。
回答者: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