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疗类风湿
我母亲的类风湿症状是关节肿胀,疼痛天气变化时较为严重
最佳答案
回答者:网友
你好。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它主要变现为全身性疾病,不仅局部于关节部位,而只是以关节的病变表现最为显著。一旦遇到天气变化,就会引起疼痛。受累的关节以手足等小关节、膝关节最为常见。早期症状有关节肿胀、疼痛,局部皮肤发热。逐步发生关节周围的肌肉萎缩、关节的纤维性僵硬,特别是手的指尖关节可形成典型的梭行改变。关节病变多发性和对称性,严重的晚期病例除可形成畸形外,尚可造成关节脱位等病变。除局部症状外,尚有全身不适、消瘦、贫血、皮下结节等全身症状。
祝 早日康复
最佳答案
回答者:网友
目前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包括:
1、 药物治疗
当前国内外应用的药物,以及植物药均不能完全控制关节破坏,而只能缓解疼痛、减轻或延缓炎症的发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药物分为四大类,即非甾类抗炎药(NSAIDs)、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糖皮质激素和植物药。
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丙酸衍生物
布洛芬 萘普生 洛索洛芬 苯酰酸衍生物
双氯芬酸 吲哚酰酸类
吲哚美辛 舒林酸 阿西美辛 吡喃羧酸类
依托度酸 非酸性类
萘丁美酮 昔康类
炎痛昔康 烯醇酸类
美洛昔康 磺酰苯胺类
x美舒利 昔布类
塞来昔布 罗非昔布
⑵ DMARDs 该类药物较NSAIDs发挥作用慢,临床症状的明显改善大约需1-6个月,故又称慢作用药。它虽不具备即刻止痛和抗炎作用,但有改善和延缓病情进展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首选何种DMARDs。从疗效和费用等考虑,一般首选甲氨蝶呤,并将它作为联合治疗的基本药物。
常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DMARDs
药物 起效时间(个月) 常用剂量(mg) 给药途径 毒性反应
甲氨蝶呤 1-2 7.5~15每周 口服肌注静注 胃肠道症状、口腔炎、皮疹、脱发,偶有骨髓抑制、肝脏毒性,肺间质变
(罕见但严重,可能危及生命)
柳氮磺吡啶 1-2 1000 2~3次/日 口服皮疹,偶有骨髓抑制、胃肠道不耐受。
对磺胺过敏者不宜服用
来氟米特 1-2 10~20 1次/日 口服 腹泻、瘙痒、可逆性转氨酶升高,脱发、皮疹
氯喹 2-4 250 1次/日 口服 头晕、头痛、皮疹、视网膜毒性、偶
有心肌损害,禁用于窦房结功能不全,传导阻滞者
羟氯喹 2-4 200 1~2次/日 口服 偶有皮疹、腹泻,罕有视网膜毒性,
禁用于窦房结功能不全,传导阻滞者
金诺芬 4-6 3 1~2次/日 口服 可有口腔炎、皮疹、骨髓抑制、血小
板减少、蛋白尿,但发生率低,腹泻常见。
硫唑嘌呤 2-3 50~150 1次/日 口服 骨髓抑制、偶有肝毒性、早期流感样
症状(如发热、胃肠道症状、肝功能异常)
青霉胺 3-6 250~750 1次/日 口服 皮疹、口腔炎、味觉障碍、蛋白尿、骨髓抑制、偶有严重自身免疫病
① 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MTX)口服、肌注或静注均有效。口服60%吸收,每日给药可导致明显的骨髓抑制和毒性作用,故多采用每周一次给药。常用剂量为7.5~25mg/周,个别重症患者可以酌情加大剂量。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口炎、腹泻、脱发、皮疹,少数出现骨髓抑制,听力损害和肺间质变。也可引起流产、畸胎和影响生育力。服药期间,应定期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② 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 SSZ)一般服用4~8周后起效。从小剂量逐渐加量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使用方法:每日250~500mg开始,之后每周增加500mg,直至每日2.0克,如疗效不明显可增至每日3.0克,如4个月内无明显疗效,应改变治疗方案。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厌食、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皮疹、无症状性转氨酶增高和可逆性精子减少,偶有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对磺胺过敏者禁用。服药期间应定期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③ 来氟米特(leflunomide, LEF):剂量为10~20mg/日治疗。主要不良反应有腹泻、瘙痒、高血压、肝酶增高、皮疹、脱发和一过性白细胞下降等,服药初期应定期查肝功能和白细胞。因有致畸作用,故孕妇禁服。由于来氟米特和MTX两种药是通过不同环节抑制细胞增殖,故二者合用有协同作用。服药期间应定期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④ 抗疟药(antimalarials ):有氯喹(250mg/片)和羟氯喹(100mg/片)两种。该药起效慢,服用后3~4个月疗效达高峰,至少连服6个月后才宣布无效,有效后可减量维持。用法为:氯喹250mg /日,羟氯喹200~400mg /日。本药有蓄积作用,易沉淀于视网膜的色素上皮细胞,引起视网膜变性而致失明,服药半年左右应查眼底。另外,为防止心肌损害,用药前后应查心电图,有窦房结功能不全,心率缓慢,传导阻滞等心脏病患者应禁用。其他不良反应有头晕、头疼、皮疹、瘙痒和耳鸣等。
⑤ 青霉胺(D— penicillamine ):250~500mg /日,口服,见效后可逐渐减至维持量250mg /日。青霉胺不良反应较多,长期大剂量可出现肾损害(包括蛋白尿、血尿、肾病综合征)和骨髓抑制等,如及时停药多数能恢复。其他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厌食、皮疹、口腔溃疡、嗅觉丧失、淋巴结肿大、关节痛、偶可引起自身免疫病,如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天疱疮等。治疗期间应定期查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
⑥ 金诺芬(auranofin):为口服金制剂,初始剂量为3mg/日,2周后增至6mg/日维持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腹泻、瘙痒、皮炎、舌炎和口炎,其他有肝、肾损伤、白细胞减少、嗜酸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还可出现外周神经炎和脑病。为避免不良反应,应定期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孕妇、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⑦ 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口服后50%吸收。常用剂量1~2 mg/公斤/日,一般100mg/日,维持量为50mg/日。不良反应有脱发,皮疹,骨髓抑制(包括血小板减少、贫血),胃肠反应有恶心、呕吐,可有肝损害,胰腺炎,对精子、卵子有一定损伤,出现致畸,长期应用致癌。服药期间应定期查血常规和肝功能等。
⑧ 环孢素(cyclosporin,Cs):与其他免疫制剂相比,Cs的主要优点为无骨髓抑制作用,用于重症类风湿关节炎。常用剂量3~5mg/公斤/日,维持量是2~3mg/公斤/日。Cs的主要不良反应有高血压、肝肾毒性、神经系统损害、继发感染、肿瘤以及胃肠道反应、齿龈增生、多毛等。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均与剂量和血药浓度有关。服药期间应查血常规、血肌酐和血压等。
⑨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YC):较少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在多种药物治疗难以缓解病情的特殊情况下,可酌情试用。
⑶ 糖皮质激素
能迅速减轻关节疼痛、肿胀,在关节炎急性发作、或伴有心、肺、眼和神经系统等器官受累的重症患者,可给予短效激素,其剂量依病情严重程度而调整。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每日泼x松10mg或等效其他激素)可缓解多数患者的症状,并作为DMARDs起效前的“桥梁”作用,或NSAIDs疗效不满意时的短期措施,必须纠正单用激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倾向,用激素时应同时服用DMARDs。激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原则是:不需用大剂量时则用小剂量;能短期使用者,不长期使用;并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以防止骨质疏松。
关节腔注射激素有利于减轻关节炎症状,改善关节功能。但一年内不宜超过3次。过多的关节腔穿刺除了并发感染外,还可发生类固醇晶体性关节炎。
⑷ 植物药制剂
① 雷公藤:雷公藤多甙30~60mg /日,分3次饭后服。主要不良反应是性腺抑制,导致精子生成减少男性不育和女性闭经。雷公藤还可以引起纳差、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可有骨髓抑制作用,出现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并有可逆性肝酶升高和血肌酐清除率下降,其他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色素沉着、口腔溃疡、指甲变软、脱发、口干、心悸、胸闷、头疼、失眠等。
② 青藤碱:青藤碱20mg,饭前口服,每次1~4片,每日三次。常见不良反应有皮肤瘙痒、皮疹等过敏反应,少数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
③ 白芍总甙:常用剂量为600mg,每日2~3次。毒副作用小,其不良反应有大便次数增多,轻度腹痛,纳差等。
2、外科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经过内科积极正规或药物治疗,病情仍不能控制,为防止关节的破坏,纠正畸形,改善生活质量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并不能根治类风湿关节炎,故术后仍需内科药物治疗。常用的手术主要有滑膜切除术、关节形成术、软组织松解或修复手术、关节融合术。
① 滑膜切除术 对早期(Ⅰ期及Ⅱ期)患者,经积极正规的内科治疗仍有关节肿胀、疼痛,且滑膜肥厚,X线显示关节软骨已受侵犯,病情相对稳定,受累关节比较局限,为防止关节软骨进一步破坏应考虑滑膜切除术。有条件时,应尽可能在关节镜下进行滑膜切除,这样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滑膜切除术对早期类风湿病变疗效较好,术后关节疼痛和肿胀明显减轻,功能恢复也比较满意,但疗效随术后时间的逐渐延长而减退,部分残留滑膜可增生,再次产生对关节软骨的侵蚀作用。因此,滑膜切除术后仍需内科正规治疗。
② 人工关节置换术 是一种挽救关节畸形和缓解症状的手术,其中髋、膝关节是目前临床置换最多的关节。其术后十年以上的成功率达90%以上。该手术对减轻类风湿关节炎病变、关节疼痛、畸形、功能障碍、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有着十分明确的治疗作用,特别是对中晚期、关节严重破坏、由于疼痛、畸形、功能障碍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的患者尤为有效。肘、腕及肩关节为非负重关节,大多数患者通过滑膜切除术或其他矫形手术,以及其他各关节之间的运动补偿,不一定必须采用关节置换术。
③ 其他软组织手术 由于类风湿关节炎除了骨性畸形和关节内粘连所造成的关节畸形外,关节囊和周围的肌肉、肌腱的萎缩也是造成关节畸形的原因之一,因此,为了解除关节囊和周围肌肉、肌腱的萎缩,从而达到矫正关节畸形的目的,可作软组织松解术,包括关节囊剥离术、关节囊切开术、肌腱松解或延长术,由于这些手术常同时进行,故可称之为关节松解术。其中肌腱手术在手部应用最广泛,在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时,常需要采用软组织松解的方法来矫正畸形。软组织松解术常用于髋关节内收畸形时,切断内收肌,以改善关节活动及矫正内收畸形,还可用于某些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畸形的早期矫正。腕管综合证亦常采用腕横韧带切开减压术。滑囊炎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肩、髋关节等处,如经保守治疗无效,常需手术切除。腘窝囊肿较常见于各类膝关节炎,尤其是类风湿关节炎,原发疾病缓解后常能自行退缩,偶需手术治疗。类风湿结节一般见于疾病的活动期,很少需手术切除,只有结节较大,有疼痛症状,经保守治疗无效者,需手术切除。
④ 关节融合术 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成功应用,近年来,关节融合术已很少使用,但对于晚期关节炎患者、关节破坏严重、关节不稳的可行关节融合术。此外,关节融合术还可作为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挽救手术。
3、心理和康复治疗
关节疼痛、害怕残废或已经面对残废、生活不能自理、经济损失、家庭、朋友等关系改变、社交娱乐活动的停止等诸多因素不可避免的给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带来精神压力,他们渴望治疗,却又担心药物不良反应或对药物实际作用效果信心不足,这又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抑郁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最常见的精神症状,严重的抑郁有碍疾病的恢复。因此,在积极合理的药物治疗同时,还应注重类风湿关节炎的心理治疗。另外,在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评定上亦应结合患者精神症状的改变。对于急性期关节剧烈疼痛和伴有全身症状者应卧床休息,并注意休息时的体位,尽量避免关节受压,为保持关节功能位,必要时短期夹板固定(2-3周),以防畸形。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被动和主动的关节活动度训练,防止肌萎缩。对缓解期患者,在不使患者感到疲劳的前提下,多进行运动锻炼,恢复体力,并在物理康复科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
4、其他治疗
生物制剂如抗TNF-α、干细胞移植等新疗法已开始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其确切疗效和不良反应还待更多病例的长期观察随诊。
5、偏方治疗,我有个亲戚原来是类风湿,导致生活不能自理,行走困难,洗脸手都没有劲,用了一个民间偏方《撑筋散》治疗了10个月的时间,治疗好了。已经将近6年的时间了,到现在没有复发。如果大家需要这个民间偏方的电话,我可以提供0558-8248476,QQ:859484575,张医生。希望这个建议对大家有所帮助的! 类风湿关节炎的民间治疗编辑本段
1、民间偏方“祛风开痹酒”,此药酒是由传统秘方‘祛风开痹散’经多年研究,结合中医辨证理论,采用现代生产工艺配制而成。专门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筋脉闭阻,淤血不畅引起的各种肢体关节疼痛、肿胀。具有扶正祛邪、活血化淤、行血理气、通窍活络、除风祛湿、温经散寒、消肿止痛、软坚散结、镇痛消炎之功效。
2、祖传秘方治风湿,如仲景人牌蝮蛇木瓜胶囊,是从天然的野生动物和植物里提取的,主要成份:蝮蛇、木瓜、制川乌、制马钱子、僵蚕、全蝎、虎骨草、藏红花、麻黄、苍术等本药的主要作用是祛除风湿、追风撵寒、活血化淤、消肿止痛 大排周身湿寒气,通调周身气血活血化瘀,大补周身元气,强筋健骨.本药不但有散寒、活血养血、通络、舒筋、止痛作用还有补肝肾、壮筋骨之效。
3、地黄当归金甲汤
组方:将上药切成薄片,加水800—1000毫升,煮约1小时,2次温服,隔日1 剂。
制用法:干地黄95克 当归3克 白金条(即人角枫)须根5克 刺三甲5克
4、三白皂剌熏剂
组方:用沙锅置火炉上,纳上药,加水适量,煮沸后即直接熏蒸局部,或用多层纱布覆盖以助熏蒸。治疗时炉火保持适度。1日熏蒸2次,每次30—60分钟。如疼痛剧烈,治疗时间可适当延长
制用法:鲜三白草1000克 鲜皂角刺250克
5.仙壹药酒
【主要成分】: 黄精、乌梢蛇、蝮蛇、木瓜、郁李仁、沙棘、桑椹大黄藤、绞股蓝、柠檬黄、亮蓝等。
每日25ml 引用药酒身体会燥热 消除湿毒
治疗策略编辑本段 在当今,类风湿关节炎不能被根治的情况下,防止关节破坏,保护关节功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我们的最高目标,因此,治疗时机非常重要。早期积极、合理使用DMARDs治疗是减少致残的关键 。尽管, NSAIDs和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症状,但关节炎症和破坏仍可发生或进展。现有的DMARDs有可能减轻或防止关节破坏的作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原则是迅速给予NSAIDs缓解疼痛和炎症,尽早使用DMARDs,以减少或延缓骨破坏。必须指出,药物的选择要符合安全、有效、经济和简便原则。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一经诊断即开始DMARDs治疗。推荐首选常用的如甲氨蝶呤(MTX)、柳氮磺吡啶、羟氯喹。视病情可单用也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DMARDs联合治疗。一般对单用一种DMARDs疗效不好,或进展性、预后不良和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采用机理不同的DMARDs联合治疗。联合用药时,其不良反应不一定比单一用药多。联合用药时,可适当减少其中每种药物的剂量,如MTX可选用7.5mg—25mg/周和柳氮磺吡啶1.0~3.0g/日。目前常用的联合方案有:① MTX+柳氮磺吡啶;② MTX+羟氯喹(或氯喹);③ MTX+青霉胺;④ MTX+金诺芬;⑤ MTX+硫唑嘌呤;⑥柳氮磺吡啶+羟氯喹.国内还可采用MTX和植物药(如雷公藤、青藤碱和白芍总甙)联合治疗。如患者对MTX不能耐受,可改用来氟米特或其他DMARDs,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可用MTX+来氟米特或多种DMARDs联合治疗。必须再次强调指出:无论选用哪一种治疗方案,在治疗前必须照双手(包括腕关节)X线相或受累关节的对称性X线相,并于治疗后逐年复查X线相用以比较疗效。为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应严密观察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并随时调整剂量。评价治疗反应除比较治疗前后的关节压痛、肿胀程度和关节数、受累关节放射学改变外,还应包括功能状态的评价,医生和患者对疾病活动性的总体评估价。
对所有患者都应监测病情的活动性。对早期、急性期或病情持续活动的患者应当密切随访,直至病情控制。处于缓解期的患者可以每半年随访一次,同时,根据治疗药物的要求定期化验相应指标。
应该明确,经治疗后的症状缓解,不等于疾病的根治,近期有效不等于远期有效。DMARDs可以延缓病情进展,但亦不能治愈类风湿关节炎,基于这一点,为防止病情复发原则上不停药,但也可依据病情逐渐减量维持治疗,直至最终停用。
大多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程迁延,类风湿关节炎头2~3年的致残率较高,如不及早合理治疗,3年内关节破坏达70%。积极、正确的治疗可使80%以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缓解,只有少数最终致残。
目前尚无准确预测预后的指标,通常认为:男性比女性愈后好;发病年龄晚者较发病年龄早者预后好;起病时关节受累数多或有跖趾关节受累、或病程中累及关节数大于20个预后差;持续高滴度类风湿因子阳性、持续血沉增块、C反应蛋白增高、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均提示预后差;有严重周身症状(发热、贫血、乏力)和关节外表现(类风湿结节、巩膜炎、间质性肺病、心包疾病、系统性血管炎等内脏损伤)预后不良;短期激素治疗症状难以控制或激素维持剂量不能减至10mg/日以下者预后差。
1、早期治疗
研究证明,关节软骨或骨质破坏可在RA发病3个月内出现。国际公认的RA治疗窗口期为3个月,即在发病3个月开始DMARDs的治疗。及时正确的应用DMARDs可使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完全缓解。仅少数患者可能属难治性RA,需试用不同的DMARDs联合治疗方案、新型免疫抑制剂或其它方法。
2、联合用药
少数轻症RA病例单用一种DMARDs可能有效,但大多数病例需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DMARDs才能使病情得到控制。临床研究证明,DMARDs联合应用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用药。而且,DMARDs联合应用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无明显增加。国内外常用的联合用药组合是甲氨喋呤(MTX)+ 柳氮磺胺吡啶(SSZ);MTX + 羟氯喹(HCQ); SSZ + HCQ及MTX + SSZ + HCQ等。近几年,来氟米特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在RA的应用日趋广泛,而且,该药可能与MTX、SSZ及HCQ等有协同作用。此外,环孢菌素、青霉胺、硫唑嘌呤及金制剂与DMARDs联合应用的治疗效果亦优于各自的单一治疗。国产新药帕夫林在本病的治疗作用也已得到证实。该药安全性好,且有一定的肝细胞保护作用,与MTX及SSZ等药物联合应用治疗RA可能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美国风湿病学会2002年对RA治疗指南进行了修订。与1996年提出的指南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有三点:(1)新增加了5种治疗药物,包括来氟米特,恩利(Etanercept)、英非单抗(Infliximab)、环胞菌素及米诺环素。(2)将免疫吸附疗法(Immunoadsorption)列为RA的治疗方法之一。(3)将MTX的推荐剂量从7.5-15mg/周增至7.5-20mg/周。
在临床上,有些轻症RA患者经一种DMARDs治疗可能使病情缓解,甚至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内病情稳定。但是,其中不少患者可出现病情反复,尤其在血清中有高滴度自身抗体及免疫球蛋白的患者,病情出现反复更为常见,说明临床症状改善与病情完全缓解并不等同,血清中自身抗体的滴度明显减低是病情完全控制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注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同时,必须给予RA患者以足量、足疗程的DMARDs联合治疗。
3、 个体化治疗方案
患者的长期缓解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依赖于RA治疗方案的个体化。必须尽可能地为患者选择对其本人治疗效果及耐受性均最为理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单纯强调疗效忽视药物不良反应或担心出现不良反应而不给予规范治疗的倾向均不可取。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时不可避免,但不能因此不予治疗。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如何及时正确的处理。因此,选择疗效好而又无明显不良反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控制病情、改善RA预后的根本所在。
一般可先给患者以疗效较强的NSAIDs(双氯芬酸或足量COX2抑制剂),至症状缓解后减至较小剂量,并加用一种DMARDs。若无不良反应,根据病情可再加一种或两种DMARDs,直至症状明显缓解、血清中自身抗体滴度下降。然后,可考虑将DMARDs改为维持量,以一种或两种DMARDs配以最小剂量的NSAIDs直至病情完全缓解。
此外,个体化方案的选择中应特别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对重症RA或血清中有高滴度自身抗体及多种自身抗体阳性者给予二联或三联DMARDs;对有磺胺药过敏史者应避免应用柳氮磺吡啶及西乐葆;年轻的RA患者不用雷公藤;而对于经正规DMARDs治疗无效及血清中有高滴度或多种自身抗体的难治性RA个体,可采取免疫净化(如免疫吸附)等治疗;对于关节腔积液者应及时给予穿刺抽液及关节腔内注射(<4次/年)得宝松或醋酸去炎松等药物。
4、难治性RA的治疗
难治性RA多指经正规DMARDs治疗仍不能缓解的RA患者。对于其治疗方法国内外已有不少探索。
(1)新型免疫抑制剂的选择:新型免疫抑制剂可能对难治性RA有效。例如,对经MTX正规治疗无效的患者加用或换用爱若华可使患者的病情明显缓解,血清中抗体的滴度下降。环胞菌素A可使部分经MTX、SSZ及HCQ等治疗无明显效果的患者的病情减轻。最近的临床观察表明,Etanercept等生物制剂对难治性RA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
(2)CTX冲击治疗:近几年来,国内外的不少研究发现,CTX的小冲击(400mg,两周一次)或大剂量(800mg,2-4周一次)的治疗对病情顽固长期不能缓解的RA患者有效。
(3)激素的应用:对于关节肿痛明显、经正规DMARDs治疗长期不能缓解的难治性RA患者,在无禁忌症的前提下加用小剂量激素(强的松≤10mg)。个别患者可能需要短期应用强的松15-30mg/日,症状减轻后尽快减量。对于长期关节积液不消退者可关节腔穿刺抽液并局部注射激素。
(4)免疫净化治疗:免疫吸附、单个核细胞清除及血浆置换等免疫净化治疗对难治性RA的疗效肯定。但是,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免疫净化治疗仅适用于正规治疗无效,血清中有高滴度或多种自身抗体的难治性RA患者。同时,应强调与两种以上DMARDs的联合应用,才能达到使病情长期缓解的目的。
(5)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难治性RA的疗效确切,但部分患者可出现复发,长期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因该治疗有一定风险,且费用昂贵,应仅用于其它治疗无效的重症难治性RA。
(6)其它:滑膜切除术对长期滑膜炎、经久不愈者效果明显,且对缓解全身症状有益。关节畸形影响功能者可考虑关节置换。此外,放射性滑膜切除术及关节腔内甲氨喋呤注射对迁延不愈的滑膜炎均有较好疗效。
5、其它药物的合理选择
非甾类抗炎药(如扶他林等)是缓解RA症状的主要药物。这些药物大多对缓解RA的症状效果明显,起效较快。但是必须尽早加用DMARDs,并根据病情考虑是否两种甚至三种DMARDs联合应用。
塞来昔布及罗非昔布等COX2抑制剂的治疗作用与非COX2选择性NSAIDs的药效相当,但是前者的消化道不良反应明显较少是其优点。因此,COX2抑制剂对消化道反应明显者较为适用。此外,同时服用两种口服型NSAIDs利少弊多,应予避免。
综上所述,经正规的NSAIDs及DMARDs治疗,大多数RA患者均可以完全缓解。而早期规范化的治疗是使患者的病情长期缓解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