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回答者:网友
多年来,这一被称为“21世纪战略元素”的宝贵资源一直为诸国争抢,以作战略储备。 作为世界上稀土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中国本应有先天优势。1992年,邓---南方谈话中,那句被媒体高频引用的“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为此做了最好的注脚。 但是,价值堪比石油的稀土,却未能为中国带来相应的财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缺乏长远的战略发展眼光,国内稀土企业无序恶性竞争愈演愈烈,对内导致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对外则是低价倾销和稀土定价权的丧失。政府控制生产总量、力图实现可持续开发的宏观调控并未收到预期成效,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计划在实践中裹足不前。中国顶着世界最大稀土供应国和消费国的大帽子,却始终行走在稀土产业链的中上游微利领域,在高端技术领域的成果乏善可陈,专利技术往往受制于人。 与之相对的是,长期以来,发达国家通过购买中国的廉价稀土,建立起了“深藏不露”的战略储备体系,同时,牢牢掌握着稀土关键技术领域的主导权,直到今日。 庆幸的是,近年来中国在国家层面逐步加大对稀土的规范管理力度,尤其是今年以来,一系列强力政策接连**,稀土业整合重组工作渐趋推进。 不过,在业内外观察人士看来,要成为真正的稀土强国,中国任重道远。 对内,需要加快转变稀土行业发展方式,促进稀土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开采和冶炼分离能力,大力发展稀土新材料及应用产业,真正发挥稀土战略性基础产业的作用,尤其是稀土高端技术领域,中国亟待突破。 但是,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一个落实,尤其是对于稀土业这样一个矛盾多多、利益纠葛的行业,如何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法规,彻底革新历史积弊,不仅需要决策者的勇气,还需要执行者的尽职尽责。 对外,中国稀土同样面临重重挑战,国际上对近年来中国限制稀土出口量的做法指责颇多。7月上旬,世界贸易组织已宣布中国限制主要原材料出口的做法违规,驳回中国政府提出的有必要为保护环境而限制出口的说法;这一不利的消息或将为发达国家投诉中国稀土材料的出口配额开创先例,未来,中国必将面对更大的国际压力。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虽已“入世”十年,但是,在国际游戏规则面前,中国仍然还是一个学生,因此,抱怨与愤怒已无济于事,关键是要真正参透世贸各种规则并充分利用规则保护国家利益。 当年,邓小平提出“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之时,其实,后面还有一句指示往往被人忽略,那就是: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把我国稀土的优势发挥出来。现在看来,这仍然不啻长鸣警钟。中国稀土出口配额政策正面临巨大压力和潜在挑战。 7月14日,中国商务部公布了2011年第二批一般贸易稀土出口配额,共计15738吨,该数字较去年第二批配额7976吨,增加了约97.3%。 对于这一决定,欧盟贸易委员德古特的发言人约翰·克兰西表示“高度不满”,称中国的稀土政策并未发生重大改变。 更早之前的7月5日,世贸组织宣布,中国以保护国内生态环境和资源性行业可持续发展为理由,从而限制9种原材料出口的做法违反了世贸组织规定。这9种原材料包括铝土、焦炭、萤石、镁、锰、金属硅、碳化硅、黄磷和锌。 业内人士指出,世贸组织这一裁决让西方发达国家尝到了甜头,后者很可能以此为例再对中国稀土出口配额政策提起申诉。 未来,中国稀土出口贸易或将面临更多的批评和责难。 谁的稀土 美国、欧盟等国2009年就开始就中国原材料管制向世界贸易组织起诉。 2010年10月,稀土进口大国日本的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就曾召集美、英、德、法等国大使,要求中国缓和对稀土元素的出口规制。当年12月,在中国公布了2011年第一批稀土出口配额后,美、日、欧纷纷“表示忧虑”。 7月5日,世贸组织发布中国9种原材料出口限制违规后,作为申诉方之一的欧盟当天立即发表声明表示欢迎。 欧盟贸易委员德古特甚至公开表示,这一裁决明显维护了在原材料上的公平自由贸易原则,并声称希望中国能保证其出口体制遵循国际规定。他还特别指出,根据这一WTO裁决原则,中国应当保证对国际市场的稀土供应,让其他国家可以自由公平地获得这种重要的工业原材料。 美欧等国一直指责中国的稀土出口限制推高了国际市场价格,损害了西方企业数以十亿美元计的贸易量。欧盟还抱怨,受中国限制原材料出口政策影响的企业产值约占欧盟工业总产值的4%,涉及就业人口约50万。因此,它们认为应该趁热打铁,继续起诉中国稀土出口限制违规,从而保证各国对稀土的需求。 对此,国内主流舆论要求中国政府坚决反击,不能让其“得寸进尺”。知名的财经评论家叶檀撰文指出,每个国家都有权利保护自身的资源与环境,而中国的稀土此前十年的恶性出口既压低了价格又破坏了环境,目前整肃稀土出口秩序,正是维护自身利益的合理主张,中国限制稀土出口有理有据。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对新华社记者表示,WTO在很多时候会成为西方国家操纵的工具,帮助西方从发展中国家身上攫取利益。当然,此项裁定也反映出西方对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的恐惧并试图打压之。谁的规则 根据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程序,中国现在可就原材料出口的裁决进行上诉。这一轮上诉被WTO争端解决机构受理之后,将在半年后发布终裁。不过,受访专家表示,中国的上诉会面临诸多困难。世贸组织专家小组的裁决明确指出,中国不能实行出口配额限制,因为这是中国当初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而且中国当时也同意,将来不能启用关贸总协定中的第20条的一般例外条款,为其重新实行出口配额限制网开一面。 该条款规定,如果某成员方认为某一种资源或者某一种资源性产品出口过度,带来本国资源的枯竭或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该成员方有权对这种资源的生产、销售、出口采取相应的出口管制和出口限制。中国商务部条约法律司负责人回应表示,加强部分资源的出口管理是出于保护环境和可用尽自然资源的需要。这些措施的实施虽然对国内外的使用者有一定影响,但其符合世贸组织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有利于促进资源类产业健康发展。 对此,世贸组织的裁决认为,即使中国可以援引第20条的例外条款,中国也没有拿出充分的证据说明出口配额限制有利于保护环境。欧盟委员会声称,中国可以采取多种更加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其中包括投资更加环保的技术、提高环境标准,控制污染以及有效的生产和消费控制,等等。中国稀土史就像是一条令人痛心的“土殇”之路。 作为世界上稀土储量最丰富的国度,长期以来,中国缺乏对稀土资源开采、利用与保护的战略规划,企业间无序竞争的乱象久治不绝,乱采滥挖造成的生态恶果至今难除,过度出口导致国内储量急剧下降并失去了稀土在国际上的定价权。 与之相伴随的一系列管理政策在实践中的效果始终难尽如人意:控制生产总量的努力不断失败,可持续开采、发展进展缓慢;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收效甚微;渴望并鼓励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愿景至今仍是希冀,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稀土高端产品研发技术寥若晨星。 正是在此背景下,政策制定者痛定思痛,2005年之后,稀土管理政策密集**,尤其是进入2011年以来,从《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到《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政府接连重拳出击,大力整顿稀土业乱象,力图根除顽疾。整个20世纪80年代,和中国经济整体形势一样,中国稀土生产迎来了狂飙突进的十年,稀土生产技术的突破、国家政策支持以及人力、环境成本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稀土工业的竞争力。1985年,中国开始实行稀土产品出口退税政策,第二年,中国稀土总产量就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从此成为世界第一稀土生产国和供应国,直到今日。在中国稀土企业恶性竞争、互相压价的背景下,美国、澳大利亚等拥有稀土矿的国家则普遍实行限制或停止开发本国稀土矿的政策,从我国进口稀土作为战略储备。稀土储量仅次于中国的美国封存了国内最大的稀土矿芒廷帕斯矿,全面停止钼生产及其他稀土矿的开采,而资源匮乏的日本更是长期大量从中国进口稀土。在稀土问题上,中国要求涨价这本身没有错但采用何种方式涨价,既能维护自己利益,又符合国际游戏规则,不让贸易伙伴抓住把柄,需要慎围绕稀土,近两年国内外舆论争执不休。一方认为,中国出于环保等方面的考虑,限制稀土出口完全符合中国利益,外国无权说三道四。但另一方认为,中国采用行政干预手段减少稀土出口,打破了国际供求平衡,有违国际贸易规则。 纠结于“鸡同鸭讲”的口水仗并无意义,关键是要厘清这场争论的核心分歧所在。 对中国来说,十几年来,稀土贱卖,便宜了国外企业和消费者,苦的是过度开采带来的严重环境破坏。因此必须改变稀土长期定价过低的扭曲局面,并对稀土资源进行战略规划,加强环保工作,实现有序开发。 但外国企业和消费者也有自己的担心。目前全球超过90%的稀土供应都来自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突然减少出口会导致国际市场供需失衡。由于小到节能灯泡、iPhone手机,大到发电设备、航天飞机都离不开稀土,而国际市场短期内又无法通过其他渠道填补供应缺口,因此全球制造产业必然遭受一定冲击。 在稀土问题上,欧盟曾屡次表示,并不反对中国保护环境,但外国企业应获得充分、公平、可预见及非歧视性的稀土供应。由于配额管控这样的行政干预手段具有不可预见性,因此,将极大提升贸易伙伴的交易成本和商业风险。 对于稀土是否应该涨价,中外其实并没有根本性的分歧,最大分歧在于究竟采用何种涨价方式是大家都能接受的。 按配额供应,有钱也买不着,这叫计划经济;由价格来配置市场资源,价高者得,这叫市场经济。只要市场环境公开透明,价格再高也不会引发争议。比如铁矿石,虽然价格年年涨,钢厂年年抱怨,但由于议价机制是透明公开的,所以涨价从来没有引起过国际纠纷。但如果通过行政手段来设定生产和出口配额,人为制造供需缺口,则在国际贸易中无疑是授人以柄,必定遭遇争端报复。 因此,在稀土问题上,中国要求涨价这本身没有错,但采用何种方式涨价,既维护自己利益,又符合国际游戏规则,不让贸易伙伴抓住把柄,需要慎重考虑。 中国目前采用配额管制方式来调控稀土生产和出口,的确可以立竿见影地起到提高价格的效果,近两年来国际市场上各种稀土产品价格,少的翻了几番,多的甚至上涨了数十倍。但不得不说,其实通过行政干预来调控稀土产业绝非良策。 首先,出口配额等行政干预手段可能有违世贸规则,并引发贸易伙伴的抗议和报复。其次,出口配额必将导致国际和国内稀土价格差,而价格差必定带来炒作出口配额以及走私等次生乱象。再有,稀土开采原本已是暴利,而采用配额管控方式又进一步推高价格,如此诱人的利润无疑将驱使地方政府和企业铤而走险,偷采偷挖现象将难以禁绝。 由此可见,采取配额管控的方式或许可以在短期内实现提高价格、避免稀有资源外流的目的,但对外容易引发贸易争端,对内也无法纠正扭曲定价。解决稀土乱象的关键所在并非是向计划经济回归,依靠行政力量进行全流程管控,而是应建立合理完善的稀土市场定价机制。 过去十几年,中国稀土产品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向国际市场倾销,令欧美等其他国家的稀土产品毫无价格竞争力,并最终关停矿山,也因此造成中国在国际稀土供应市场上一家独大的局面。从根本上说,造成这种局面的罪魁祸首不是外国的贪得无厌,而实在是中国稀土资源的扭曲定价。 而此种扭曲定价,同时也是造成国内各地竞相疯狂开采、大赚快钱,并导致生态恶化、稀缺资源外流、储量锐减的元凶。近十几年来,中国稀土产品的这种定价扭曲有目共睹。有人说稀土出口是“黄金当白菜价卖”,但即便当白菜价卖,开采稀土依然可获得惊人的暴利。曾有稀土开采商感叹:“做过稀土之后,就不会再想做别的行业了。”一边认为是贱卖,一边却认为是暴利,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问题一定是出在了定价机制上。稀土定价之所以严重扭曲,实是因为将全民享有的资源福利和生产开采的环境社会成本排除在了产品成本之外,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将全民福利和环境社会成本转换成了超额企业利润,而正是这种超额利润使得中国企业获得了极不公平的国际竞争优势,最终造成国际稀土供应一家独大的奇怪局面。 因此要根治中国稀土乱象,关键是应建立一套公开透明的价格形成机制,让稀土定价充分反映其应有的价值和必须的成本,而采用配额管控的行政调控手段,仅仅是在对稀土开采企业的超额利润进行“再分配”而已,无助于理顺价格机制,无法保护全民所有的资源福利和环境,也无法说服贸易伙伴。
其他回答
我国是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稀土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我国稀土工业和稀土应用成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伴随着世界性的新技术潮流而迅猛崛起的一项新兴产业。 产业规模 我国稀土工业经过40余年的努力,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都产生了质的飞跃。目前矿产品年产能力超过10万吨,年产量超过85000吨,冶炼加工年处理能力超过14万吨,年产商品量超过75000吨,产品产量和供应量达到世界总量的80-90%。其中高纯产品与总商品量之比超过65%,实现了合理结构。1986年中国稀土的总商品量达到11860吨,第一次超过了一直处于世界第一的美国,跃居世界第一。1988年,中国稀土矿产品产量达到29640吨,超过美国1984年达到的历史最高年产量,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稀土生产国。2002年中国稀土商品量达到近75000吨,矿产品产量达到88400吨,产品结构进一步完善,高纯、高附加值的单一稀土化合物和金属产量达到45000吨。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稀土产品开始并迅速向永磁、荧光等材料方面发展。2002年我国稀土永磁材料的产量已达10200吨(烧结磁体9000吨,黏结磁体1000吨,钐钴磁体200吨),成为世界最大稀土永磁材料生产大国。随着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电视生产国,中国稀土产业也进入彩电荧光材料生产领域,生产量已达1500吨。稀土灯用荧光粉的产量超过1000吨(约1100吨),目前中国稀土荧光材料总生产量已超过2500吨。 产业结构 我国稀土产业经过几十年发展和结构调整,根据资源和市场走向,基本形成了北、南两大生产体系。 北方以包钢稀土集团和甘肃稀土公司为轴心,构成了以包头稀土资源为主、四川资源为辅的轻稀土生产体系。主要产品有稀土精矿、稀土硅铁合金、混合稀土化合物、富集物、混合金属,各种单一稀土化合物和金属,以及抛光粉、永磁体、贮氢合金等外延产品。北京、包头、天津和山西等地还建成了较大规模生产稀土永磁材料的专业化工厂。 南方构成了以江西、广东两省离子型稀土矿为主要资源,以江苏、广东两地稀土冶炼加工企业为主体的中重稀土生产体系。主要产品是各种高纯单一稀土化合物和金属,富集物,混合金属和合金,南方稀土分离总规模已超过45000吨,近几年以来还形成了大规模加工分离北方轻稀土原料能力。 目前我国的包钢稀土高科公司,甘肃稀土公司,宜兴新威集团,溧阳方正罗地亚公司等已经成长为世界级规模的大型稀土冶炼、分离企业,根本改变了我国稀土产业整体规模大,单体规模小的面貌。 国内外市场 近几年,我国稀土新材料发展很快。研发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产业化方面,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稀土材料产业,但是产品质量不如德、日等发达国家。自2001年起,稀土在新材料市场的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稀土消费第一大市场,成为拉动我国稀土产业发展最强劲的发动机。今后10-20年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和加强。但是我国稀土永磁产品大多还属于中低档产品,与日美欧厂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此外,我国稀土新材料生产集中度低,多为小型企业。而在应用上,除了新材料本身的差距外,元器件的发展水平也是一大制约因素。 据了解,我国稀土更多的还是应用于冶金/机械,玻璃/陶瓷,轻工/纺织等传统大产业中。主要用作炼钢、铸造铁的添加剂,用作铝电线及其它铝合金的添加剂,生产近百万吨高强度低合金钢和150多万吨球铁、蠕铁等延性铁,超过100万吨铝电线及各种铝合金性材;用作玻璃脱色澄清剂、着色剂、研磨和抛光剂;用作陶瓷颜料、乳浊剂和热稳定剂;用作打火石和助染助柔剂等。稀土的应用对于增加这些行业的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减少污染、改善环境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据专家统计,我国每年应用稀土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430亿元。自2000年起,我国稀土消费量已超过美国(2000年消费稀土REO17900吨)居于世界第一位。 随着生产的发展,我国稀土的出口外销取得了同步、高速发展,尤其是高纯稀土出口比例逐年提高,出口数量已稳定在总出口量的80%以上。创汇稳定在总创汇额的85-90%之间。从数量看,中国高纯稀土产品每年进入国际市场已达25000-30000吨,主要销往日本、美国和欧洲。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国高纯稀土已占市场份额的70-80%,某些商品,如用于彩电荧光材料制造的氧化钇、氧化铕,市场份额占到世界总需求的90%以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不仅仅在数量上是世界最大稀土生产国和出口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纯稀土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可以满足国内外不同用户对不同稀土产品的需要,已成为世界上惟一的、可以大量供应各种不同品种、品级稀土产品的国家;成为世界稀土市场的主导和支配力量。 产业趋势 据专家介绍,稀土产业的发展将主要依靠稀土新应用、新市场开发,也就是依靠稀土应用技术的发展来拉动,所以影响中国稀土产业发展的力量应该是整个世界稀土材料科学的发展及其应用科技的发展。例如,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出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考虑,开发使用了用于治理汽车尾气的含稀土的净化催化剂,1995年以来仅在美国市场上年消费稀土量就超过10000吨,成为美国第一大稀土消费市场(占美国稀土消费市场总量高达45%以上)。随着我国加入WTO,随着我国政府和人民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国外汽车尾气净化产品和生产企业逐渐进入我国市场。我国目前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执行的是欧洲Ⅰ号,2004年将执行欧洲Ⅱ号,2007年将执行欧洲Ⅲ号甚至Ⅳ号,届时我国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将基本与国际标准接轨。据估计2005年我国当年需要汽车尾气净化催化转换装置800-1000万套,消费稀土近1000吨。2010年这组数据将是1200万套和1200吨。今后几年国内外稀土材料的发展将继续以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电池负极材料),抛光研磨材料,催化材料,磁光材料,着色颜料等为主。据我国稀土发展“十五”计划,我国稀土传统市场的稀土消费发展目标是22000吨,高技术市场的稀土消费目标超过10000吨,两项总和超过32000吨。
回答者: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