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回答者:网友
自Cohen等于1973年构建第一个质粒载体pSC101作克隆载体以来,来自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克隆载体相继出现,克隆载体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质粒、λ噬菌体、柯斯质粒(粘粒)为主,主要特点是载体在宿主细胞内稳定遗传、易分亲南美言离、转化效率高,但是克隆容量有限,一般小于45kb;第二阶段的克隆载体则突破了上述载体容量,显著特点是载体的容载能力扩大,为100-350kb,主要有人工染色体始植以等氧临走(YAC)、细菌人工染色体(BAC)、以及源于噬菌体P1的人工染色体(PAC);第三个阶段是以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双元细菌人工染色360问答体(BIBAC)和可转化人工染色体(TAC),这些载体不仅具有较大的克隆容量,而且具备了直接转化植物进行功能互补实验的功能。这些载体的发展推动了结构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