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分析试验的操作步骤

网友 1

最佳答案

回答者:网友

1、密度计的校正 密度计在制造过富宗造写两程中, 其浮泡体积及刻度往往不易准确, 况且, 密度计的刻度是以20C360问答的纯水为标准的。由于受实验室多种因素的影响,密度计在使用前应对刻度、弯液面、土粒沉降距离、温度、分散剂等的影响进行校正。 (1)土粒沉降距离校正 ① 测定密度计浮泡体积 在250mL量筒内倒入约130mL纯水,并保持水温为20C,以弯液面上缘为准,测记水面在量筒上的读数并划一标记,然后将密度计缓慢放入量筒中,使水面达密度计的最低刻度 处(以弯液面上缘为准)时,测记水面在量筒上的读数并再划一标记,水面在量筒上的两个读数之差即为达银失呼与额密度计的浮泡体积,读数准确至1mL。 ② 测定密度计片阿错项星食浮泡体积中心 在测定密度计浮泡体积之后, 将密度密季老难支计垂直向上缓慢提起,并使外静结队错示年信素半息水面恰好落在两标记的中间,此时,水面与浮泡的相切处(弯液面上缘为准),即为密度计浮泡的中心,将密度计固定在三角架上,用直尺量出浮泡中心至密度计最低刻度的垂直距离。 ③ 测定1000mL量筒的内径(准确至1mm),并计算出量筒的截面积。 ④ 量出密度计最低刻度至玻璃杆上各刻度的距离, 每5格量距1次。 ⑤ 按下式计算土粒有效沉降距离 )A 2(A 201bbVLLVLL  (1-2) 式中,L为土粒有效沉降距离,cm;L为水面至密度计浮泡中心的距离,cm;L1为最低刻度至玻璃杆上各刻度的距离,cm;L0为密度计浮泡中心至最低刻度的距离,cm;Vb为密度计浮泡体积,cm3;A为1000mL量筒笔粮的截面积,cm。 ⑥ 用所量出的最低刻度至玻璃杆判风上各刻度的不同距离L1值代入式(1-2), 可计算出各相应的土粒有效沉降距离L值,并绘制密跟句夫呢末检或收表以该度计读数与土粒有效沉降距离的关系曲线,从而根据密度计的读数就可得出土粒有效沉降距离。
(2)刻度及弯液面校正 试验时密度计的读数应以弯液块真乙银告照示月面的上缘为准,而密度计制造时其刻度是以弯液面的下缘为准。因此应对密度计刻度及弯液面进行校正。将密度计放入20ºC纯水中,此时密度计上弯液面的上、下缘的读数之差即为弯液面的校正值。因弯液面上缘刻度永远大于下缘刻度,故此值永属并刑今烟风远为正。某些密度计出厂时已注明文病资础输顺技以弯液面上缘为准,即校正值为零。
(3)温度校正 密度计刻度是在20ºC时刻制的, 但试验时的悬液温度不一定恰好等于20ºC, 而水的密度变化及密度计浮泡体积的膨胀,会影响到密构及特念十盐攻假存度计的准确读数,因此需要加以温度校正。密度计读数的温度校正值可从表1-1查得。
(4)分散剂校正 为了使悬液充分分评黄末尽资散,常加一定量的分散剂,悬液的密度则比原来的增大,因此应考虑分散剂对密度计读数的影响。具体方法是:将量筒内1000mL的纯水恒温至20ºC, 先测出密度计在20ºC纯水中的读数, 然后再加试验时采用的分散剂, 用搅拌器在量筒内沿整个深度上下搅拌均匀, 并将密度计放入溶液中测记密度计读数, 两者之差, 即为分散剂校正值。
(5)土粒比重校正 密度计制活边刻度系假定悬液内土粒的比重为2.65制作的,若试验时土粒的比重不是2.65,则必须加以校正,甲、乙两种密度计的比重校正值可由表1-2查得。
2、处理土样及制备悬液 (1) 取代表性试样200~300g, 风干并测定试样的风干含水率,放入研钵中,用带橡皮头的研棒研散。 (2) 称风干试样30g,倒入500mL锥形瓶,注入纯水200ml, 浸泡过夜。 (3) 将盛土液的锥形瓶稍加摇晃后放在煮沸设备上进行煮沸,煮沸时间宜为40min。 (4) 将冷却后的悬液全部冲入烧杯中,用带橡皮头研棒研磨;静止约1min,将上部悬液倒在0.075mm洗筛上,经漏斗注入1000mL的大量筒内,遗留杯底沉淀物用橡皮头研棒研散,再加适量纯水搅拌,倒出上部悬液过筛入量筒内。如此反复,直至悬液澄清后将烧杯中全部试样过筛,冲洗干净;将筛上砂粒移入蒸发皿内,烘干后,按试验一步骤2过筛称量,并计算各粒组百分含量。 (5) 在大量筒中加入4%浓度的六偏磷酸钠10mL,再注入纯水至1000mL。 3、按时测定悬液的密度及温度 (1)将搅拌器放入量筒中,沿悬液深度上下搅拌1min,使土粒完全均布到整个悬液中。注意搅拌时勿使悬液溅出量筒外。 (2)取出搅拌器,同时立即开动秒表,将密度计放入悬液中,测记0.5、1、2、5、15、30、60、120和1440min时的密度计读数,并测定其相应的悬液温度。根据试验情况或实际需要,可增加密度计读数次数,或缩短最后一次读数时间。 (3) 每次读数时均应在预定时间前10~20s将密度计徐徐放入悬液中部,不得贴近筒壁,并使密度计竖直,还应在近似于悬液密度的刻度处放手,以免搅动悬液。 (4) 密度计读数以弯液面上缘为准。甲种密度计应准确至0.5, 估读至0.1;乙种密度计应准确至0.0002, 估读至0.0001。每次读数完毕,立即取出密度计,放入盛有清水的量筒中。 (5) 测定悬液温度,应准确至0.5ºC。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