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痉挛的治疗

网友 1

最佳答案

回答者:网友

CVS的防治

目前对脑血管痉挛(CVS)尚无特效疗法。以前临床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高血压(hypertensive)、高血容量(hypervolemic)和血液稀释 (hemodilution)的HHH疗法。但HHH疗法对重度CVS的患者常无效,而部分患者则可能无法耐受该疗法。很多学者针对CVS的发病机制中不同的环节,提出了很多新的防治方法及途径。可用的药物有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及其合成抑制剂、促进一氧化氮(NO)合成的药物、***、 diphenyleniodonium(DP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钾离子通道活化剂、氧自由基清除剂及过氧化抑制剂、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受体拮抗剂等。有些已被临床应用,有些则已被动物实验证明有效,但尚未进入临床应用阶段。以下简要介绍一些在临床应用中已有一定经验的疗法。

1,3H疗法即高血压、高血容量、血液稀释法,也称为高动力学疗法。

其目的在于提高脑灌注压,提高收缩压,增加心输出量和增加血管内容量并降低血粘度,以使血管痉挛引起的脑缺血损害减至最低程度。由于缺血脑组织已丧失自动调节功能,脑血流对收缩血压的变化呈被动反应,因此3H疗法可达到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微循环的目的。3H疗法的要求是:血浆容量增加、红细胞比容减低至30%±3%,中心静脉压升高至1.1~1.6kPa(8~12mmHg),肺毛细血管楔压升高至1.6~2.1kPa(12~16mmHg);已行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收缩压升至20.0~23.3kPa(150~175mmHg),动脉瘤患者未行夹闭术的,收缩压维持在17.3~20.0kPa(130~150mmHg)。 3H治疗时间至少维持48~72小时,或在TCD和临床监测下,当血管痉挛消失后,才逐渐停止。如CT已有大片脑梗死征象时,应慎用3H疗法,因为可能会促发出血性脑梗死。采用3H高动力学疗法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可并发心肌梗死、充血性心衰、心率失常、再出血、电解质紊乱、血胸、脑水肿、动脉瘤破裂等。

正因为3H疗法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生主张采用3N疗法,即正常血容量(中心静脉压升高至1.0~1.2kPa)、正常血压(参照患者的基础血压)、正常红细胞比容(38%左右)的治疗方法。

另外,SAH患者的血钠水平也应注意,对低钠的患者,可输注3%的盐水,使血钠高于140mmol/l,减轻脑水肿。

2,钙拮抗剂

目前已被证实防止CVS最为安全有效的钙拮抗剂是x莫地平和x卡地平(佩尔地平)。x莫地平一般静脉用30~60mg/d,多时可用90mg/d,24小时持续给药,用2~3周。x卡地平剂量一般为0.075~0.15mg/(kg·h)静脉持续滴注,连用2周,可显著减少痉挛发生率和减轻痉挛程度。

尽管钙拮抗剂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显著的疗效,但仍有25%~40%的病例无效。

3,蛋白磷酸化酶抑制剂可抑制平滑肌收缩最终阶段的肌球蛋白磷酸化,从而扩张血管。

盐酸法舒地尔(fasudil)属异喹啉磺胺衍生物,具有缓解痉挛血管的作用,1995年起已在日本正式进入临床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般以盐酸fasudil 30mg稀释于100ml生理盐水,1日3次(每8小时),用30分钟静脉滴注,连续用2周。

4,纤溶药物的应用

作为纤溶药物,理论上具有潜在的危险性,还缺乏大样本临床资料证实其安全性,因此尚未在临床推广。

5,血管内治疗对其他方法治疗不能取得满意疗效的病例,应用血管内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1)***:有直接的扩血管作用,较早用于临床CVS的治疗。

(2)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 本疗法尚需进一步积累经验。

6,脑脊液置换采用生理盐水置换脑脊液也是近年临床防治SAH后CVS常用的方法之一。

7,其他研究性治疗

由于CVS机制复杂,现已很难想像只用一种药物就能治愈血管痉挛。采用扩血管药物(如脑室内注射硝普钠可使内皮细胞合成NO增加)、抗氧化剂、抗炎剂、血栓素A2(TX A2)合成酶抑制剂等治疗CVS正在进行临床实验性研究。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