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回答者:网友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特点是血小板显著减少, 伴有皮肤粘膜紫癜,严重者可有其它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龈渗血、妇女月经量过多或严重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症状,并发颅内出血是本病的致死病因。过敏性紫癜的特点是四肢肌肤散布斑点或波及全身,重症患者伴关节疼痛或腹痛,便血、吐血、崩溃等,严重者可发展为紫癜性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征,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血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化。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二者发病机理及表现有显着不同。
急性型多为10岁以下儿童,两性 target=_blank>两性无差异。多在冬、春季节发病,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风疹、麻疹、水痘居多;也可在疫苗接种后,感染与紫癜间的潜伏期多在1~3周内。成人急性型少见,常与药物有关,病情比小儿严重。起病急骤,可有发热。
主要为皮肤、粘膜出血,往往较严重,皮肤出血呈大小不等的瘀点,分布不均,以四肢为多。粘膜出血有鼻衄、牙龈出血、口腔舌粘膜血泡。常有消化道、泌尿道出血,眼结合膜下出血,少数视网膜出血。脊髓或颅内出血常见,可引起下肢麻痹或颅内高压表现,可危及生命。
慢性型较为常见,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80%,多为10~40岁,女性为男性的3~4倍。起病隐袭。患者可有持续性出血或反复发作,有的表现为局部的出血倾向,如反复鼻衄或月经过多。瘀点及瘀斑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的皮肤与粘膜,但以四肢远端较多。可有消化道及泌尿道出血。外伤后也可出现深部血肿。颅内出血较少见,但在急性发作时仍可发生。脾脏在深吸气时偶可触及。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迄今尚未被阐明。多认为是一种与免疫有关的疾病。
目前西医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过敏性紫癜首选药物是激素,服用后血小板一般可升高,但激素的副作用非常很大,在升高血小板的同时又会增添许多新的疾病,如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而且激素减量后,血小板又会降低,停药后仍会反复发作。脾切除手术危险性大,患者本身难以接受。脾是人体免疫器官,切脾后造成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引起严重感染,给患者身体和精神上带来巨大痛苦,切脾后的复发率在58%左右。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病理状态和临床出血综合征。英文简称DIC 。其特征是小血管内特别是毛细血管内形成弥漫性微小血栓,导致消耗性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减少、微循环障碍及脏器组织缺血,并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等病理变化。在临床上表现为出血、休克、栓塞引起的脏器功能不全及溶血等,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临床上常把DIC分为3期:高凝血期、消耗性低凝血期和继发纤溶亢进期,病情多较严重,预后常与原发病密切相关 。DIC 可继发于许多疾病:①能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疾病。如妊娠并发症(羊水栓塞、胎盘早剥 、死胎滞留、妊娠中毒症、葡萄胎等);严重创伤、广泛外科手术 ;广泛癌瘤 、急性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肝坏死、毒蛇咬伤和急性血管内溶血等。②能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的疾病。如感染(败血症、内毒素血症、病毒血症);低血压、休克、缺氧;抗原抗体复合物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③某些因素还可促进DIC的发生,如各种原因的循环淤滞 ;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脾切除等使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清除已激活的凝血因子的功能障碍;AT-Ⅲ减少;纤溶活性减低 ;酸中毒及妊娠时血液凝固性增高等 。DIC的症状轻重不等 ,发展快慢不一,以急性型最严重,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多发性出血倾向是DIC的最大特点 ,可伴有休克和脏器功能障碍的表现。若化验血小板数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阳性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高即可诊断 。治疗原则是根据发病机理的各个环节采取综合治疗:①去除病因和诱因。②用肝素和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阻断凝血。③输新鲜血以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而止血。④保护脏器,并积极治疗其功能衰竭的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