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酸锂方法首先是在对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转化的改良中发展出来的。1983年Ito等试验了多种阳离子,发现0.1M的醋酸锂效果最佳。基本原理是:用醋酸锂或其他金属离子(Na+,K+,Ca2+,Rb+等)处理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使之成为感受态,经热休克(Heat shock)处理,在PEG帮助下质粒DNA进入真菌细胞,形成转化子,一般要在分生孢子萌发后才进行。此法仅仅局限于少数种类的丝状真菌的遗传转化,例如,1984年Dhawale等对Neurospore crassa用LiAc处理的转化和1987年Binninger等对灰盖鬼伞(Cop-rinus cinereus)的转化。均是在孢子萌发时使用0.1M的醋酸锂转化DNA的。所以,目前多用于酵母细胞的转化过程中,对丝状真菌的转化该法应用较少。该法用高浓度碱金属离子降低DNA的渗透性,对碱金属离子协助机理目前还不清楚。2005年,Zheng等发现醋酸锂可以增加YOYO-1细胞通透性。2010年,Kawai等研究表明醋酸锂可以提高完整细胞的转化效率,但对利用原生质体进行的转化则没有影响,猜想可能在转化过程中添加醋酸锂可以协助外源DNA片段通过细胞壁。在木霉转化方面,1994年胡智柏采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醋酸锂法和电激转化法转化T.harzianum,发现醋酸锂处理木霉菌丝细胞1h,加入20μg外源DNA并在37℃热休克处理8min,最高获得25转化子/μg DNA的转化效率。转化子在无压力培养的下6代,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醋酸锂方法可以直接使用菌丝作为受体细胞,但由于相对几种常用的丝状真菌转化方法其效率低,所以,采用该方法进行的研究报道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