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鱼养殖病害防治

生鱼养殖病害防治 要最新详细齐全的 急要!!拜托!
网友 2

最佳答案

回答者:网友
生鱼抗病力强,在天然水域中很少发病。但在人工高密度养殖环境中,池塘内有害物质造成的危害,病原体的侵袭,鲜活饵料可能携带的病菌,操作不慎引起的感染及生鱼本身因环境条件的变化造成抗病力减弱的原因,导致发病率增加。因此,对生鱼的疾病,应以防为主,注意观察,及时发现,积极治疗。 主要发病原因 1、鱼体受伤 在捕捞、分养、运输过程中,因操作方法不当而使鱼体表擦伤;另外,同池放养的鱼种大小相差较大,当食物缺乏时,相互咬伤,甚至弱肉强食;再次,鱼池不合理,如水泥池底质、池壁粗糙,鱼体活动摩擦受伤或受惊碰伤。鱼体表一旦受伤,就易发病。 2、水质不良 集约化养殖生鱼,由于密度大,长时间大量投喂饲料,池内排泄粪便沉积日渐增多,为病原体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场所,当达到一定程度,水质变坏,从而导致疾病发生。 3、水温过高 生鱼的生存水温为0—41℃,最适水温26—28℃。在炎热季节,当水温高于32℃,水面又无隐蔽物时,生鱼食欲减退,当水温进一步上升,鱼感不适完全停食,鱼体消瘦,抗病力下降。 4、投饵不当 用大量冰鲜鱼投喂生鱼时,残饵腐烂沉积池底,败坏水质,传染疾病。 预防措施 1、生鱼鱼种投放前,鱼池必须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和曝晒,以杀灭各种有害微生物和病原体。 2、鱼种下池时,操作仔细,运输轻放,并用2%—3%的食盐水浸洗鱼种。 3、同池放养的鱼种,规格必须基本一致,预防相互咬伤。 4、用膨化饲料投喂,投饵时做到定时、定位、定点、定量。 5、盛夏水温过高,要加深池水,勤换新水,水面移植水花生、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调节水质和遮荫。 6、加强饲养管理,水体经常用20—30克/立方米生石灰消毒,并根据鱼的吃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药物预防。 常见病害治疗 1、暴发性出血病 病原:嗜水性单胞菌等多种细菌 症状:病鱼下颌到肛门的腹部和鳍基充血发炎,特别是胸鳍基部和近鳃盖后缘的两侧有与鱼体侧线垂直的出血条纹。有的病鱼眼眶、肌肉充血。严重时腹部肿胀,腹腔内集有无色腹水。肝脏有瘀血,肠道充血,厌食或不食,静止不动或发生阵发性乱游、乱窜,有的在池边摩擦最后衰竭而死。 治疗:用季铵盐或PVP碘全池均匀泼洒。用药后第2—5天用大黄粉或抗菌素等内服。 2、水霉病 病原:水霉等真菌 症状:水霉感染初时在病灶四周呈现出血点,而后病灶处黑色素消退,出现混浊的小白点,菌丝迅速繁殖向外伸展,呈灰白色柔软的棉絮状,严重时,病鱼在水面离群独游,食欲锐减,肌肉呈白浊状,组织坏死,鱼体消瘦直致死亡。 治疗:015—02ppm孔雀石绿全池泼洒。 3、肠炎病 病原:点状气单胞杆菌 症状:鱼发病不久即失去食欲,以后随病情发展,腹部膨大,体色变黑,肛门外突红肿;严重时胃、肠内无食物,消化道充血、发炎,甚至糜烂。病鱼一般离群头朝上在水面缓游,不久即死亡。 治疗:用含氯制剂或季铵盐等杀菌药全池泼洒,用药后第2—5天内服大蒜素、呋喃唑酮等。 4、车轮虫病 病原:车轮虫 症状:病鱼体表及鳃粘液分泌增多,体表有许多暗淡斑点。鱼体消瘦,不食,缓游于池边水面,呼吸困难而死。 治疗:硫酸铜+灭虫精全池泼洒。 5、蓝藻过多引起中毒 病因:当生鱼池水质过肥、氨氮偏高时,尤其在盛夏高温期间,水色呈蓝绿色,池表面出现厚厚的一层水华,蓝藻生长过剩,而其死体沉于水底后很快分解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 症状:中毒后的病鱼一般体表面无明显现象,严重时眼眶充血,鳃丝暗紫,鳃耙上蓝藻积贮,肝脏上有块状淡黄色斑纹,胆囊色淡,肠道充血。中毒初期出现狂游,夜间跳跃水面,随后鱼体行动迟缓,滞留于水草旁。 治疗:用06—07ppm硫酸铜全池泼洒,更换池水;也可以在早上泼洒适量的漂白粉到集中在池边的蓝藻中。 由于生产鱼药的药厂众多,所生产的鱼药品种繁杂,治疗鱼病应根据具体鱼药按要求使用。

回答

其他回答
生鱼养殖病害防治技术 生鱼的养殖是一个集约化、高密度的生产过程,与野生自然环境下相差很大,所以这就大大增加了鱼种感染各种各样疾病的可能。一旦发病,很容易使病情扩散,即使采取治疗措施,花费往往很高而结果也未必理想,给养殖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在生鱼养殖过程的病害防治,应注重于“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 鱼的发病,是鱼体、病原体、环境三者相互作用下,鱼体抵抗力在这种环境中不足以抗衡病原体毒力而形成鱼体患病的。了解到这一点,对于生鱼的病害防治,可从改良环境、增强生鱼抵抗力、减弱病原体三方面来着手。 (一)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鱼体自身抗病能力。 主要是合理放养,适量投喂,保证饲料质量(如选用“群丰牌”膨化鳢科料),加强日常养殖管理。 (二)改善生态环境 保持水质干净清新及各理化因子的稳定性,定期杀虫消毒,定期更换新水,泼洒净水剂或光合细菌,保持水环境的稳定性。 (三)药物防治 用药物来抑制和杀灭鱼体和水环境中的病原体,降低其毒力。 常见的生鱼病害有: 1. 出血病 1.1流行情况 出血病是乌鳢鱼种培育阶段的一种常见病,发病率高,易引起成批死亡。每年的6—9月是此病的主要流行季节。流行适宜的水温为27—30℃。由于放养密度过高,水质恶化,水中溶氧低,透明度低等原因,常会导致此病的暴发。 1.2 症状 病鱼鳍基、腹部、尾部等处有出血斑,鱼体**而消瘦,眼球突出,剥除鱼的皮肤,可见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出血。严重时全身呈鲜红色,、腮丝发白,即呈“白腮”现象,肠内无食,肠壁充血。 1.3. 防治方法 (1)提高水位,增加换水次数,增加红虫等喜食饲料的投喂。 (2)博灭0.5—1PPM+硫酸铜0.3PPM全塘泼洒,并拌喂不溶性氟哌酸原粉5克/公斤料,连喂3—5天。 (3)呋喃西林原粉2—3PPM全塘泼洒。 (4)百杀迪0.2—0.3PPM全塘泼洒,并拌喂利福平原粉4克/公斤料,连喂3天。 2. 白皮病(烂身病) 2.1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乌鳢的夏花鱼种,每年6—8月为流行季节,尤其是夏花分塘前后,因操作不慎,碰伤鱼体或水质恶化,特别是放了没有充分发酵的粪肥,病原菌更易滋生和繁殖,鱼体容易感染此病。死亡率高,可达50%以上;病程短,从发病到死亡只有2—3天的时间。 2.2 症状 随着病情的发展,迅速扩展蔓延,严重时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病鱼游动不平衡,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直至死亡。 2.3防治方法 (1)定期充换新水或泼洒生石灰、养殖宝、亚硝酸盐降解剂、海中宝等药物调节水质,以保持水质爽洁。 (2)二氧化氯或强氯精0.3PPM全池泼洒,连用2天,第二天起用红霉素原粉3—5克/公斤料内服,每天2次,连用5天。 (3)五倍子4—5PPM+红霉素3PPM溶水全塘泼洒,隔日再用一次。 (4)大黄粉3PPM煮水+硫酸铜全塘泼水,并拌喂溃疡平或鱼夫宝,3—5天为一疗程。 3. 水霉病 3.1流行情况 主要发生在乌鳢受精卵的孵化阶段和鱼种阶段,由于水环境不良或气温低(15℃—20℃),特别在阴雨天,突然感染引起,可造成受精卵大批死亡。 3.2 症状 菌丝进入卵膜内或进入受伤鱼的肌肉内,丛生大量外菌丝,外菌丝呈放射状。 3.3 防治方法 (1)严格用药物消毒孵化池和池塘,保持水体清新,水温低的季节做好防虫、防冻伤鱼的工作。 (2)鱼卵可用10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泡10—15分钟,每天1次,连续2天。至于病鱼可用0.1PPM孔雀石绿全塘泼水。 4. 肝胆坏死病 4.1 流行情况 此病流行于每年的6—11月份高温季节,为严重危害生鱼养殖的疾病之一,由于水体亚硝酸盐太高,或长期过量投喂,常会导致此病的暴发。 4.2 症状 病鱼体软无力,游动缓慢,常常靠在岸边,解剖内脏可见肝脏变黄或变白,表面分布有白色或绿色或黑色的脓点,肝脏肥大,部分病鱼胆汁变清。部分严重的病鱼肠道有充血的现象。 4.3 防治方法 (1)用药之前先调水,可用海中宝和亚硝酸盐降解剂降低水中的毒性和亚硝酸盐。 (2)百杀迪0.2—0.3PPM全塘泼洒,连用2天,并拌喂氟哌酸原粉4—6克/公斤料,一天两次,连喂3—5天为一疗程。 (3)强毒净0.8—1PPM+硫酸铜0.5PPM全塘泼洒,隔一天再用一次,并拌喂抗生素原粉,连用3—5天。 (4)桂花博士0.5—0.8PPM+呋喃唑酮1PPM泼水。 5. 小瓜虫病 5.1 流行情况 此病流行于春、秋季。对乌鳢的年龄无严格的选择性。小瓜虫病借助于胞囊及幼虫传播,刚孵化出的幼虫侵袭力较强,随着时间的推延而逐渐减弱,水温15—20℃侵袭力最强。 5.2 症状 病鱼皮肤、鳍条或鳃瓣上可见布满了白色小点状的囊泡,病情严重时鱼体覆盖着一层白色薄膜。病鱼游动迟缓,漂浮水面,鱼体不断与其它物体摩擦,最后病鱼呼吸困难而死。 5.3 防治 全塘泼洒硝酸亚汞,水温15—20℃,使池水成0.1PPM。 6. 车轮虫病 6.1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乌鳢的鱼苗鱼种阶段。一年四季都可发生,而以4—7月较流行,适宜温度20—28℃。池小、水浅、水质不良、饵料不足、放养过密、连续下雨等情况易于发病。 6.2症状 病鱼粘液增多,鱼体大部分或全身呈白色,游动缓慢,鱼体消瘦,呼吸困难而死。 6.3防治 (1)苗种分塘,转池,越冬时用8PPM的硫酸铜溶液浸洗10—15分钟。 (2)0.7PPM的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 :2)全塘遍洒。 (3)毒虫一号0.1PPM全池泼洒。 (4)每亩用苦楝树20—30公斤煮水泼洒,连用2天。
回答者:网友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