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回答者:网友
绿脓杆菌耐药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①产生灭活酶;②改变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③细菌胞浆膜的能量依赖性主动外排泵使药物不易进入细菌的内部;④产生细菌生物被膜(指细菌分泌的多糖基质、纤维蛋白、脂蛋白和藻酸盐等围绕菌体形成的菌膜),抗菌药物难以渗透,并可紧紧黏附于病变部位,还可以作为抗原引起机体产生免疫炎症反应。抗菌药物的疗效可能与是否能阻断以上环节有关。
头孢他啶疗效明显优于哌拉西林、丁胺卡那、环丙沙星,这可能与其阻断耐药机制有关。含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药物明显好于不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药物:如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好于替卡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好于头孢哌酮。从笔者所做的产酶试验可看出,绿脓杆菌产β内酰胺酶(ESBL)率已达42.7%。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对绿脓杆菌无抗菌活性的罗红霉素与β内酰胺类药物合用后疗效明显增高。
据文献报道,大环内酯类药物具有抑制细菌合成生物被膜及抑制免疫炎症反应的作用,对生物被膜也有较强的穿透力,还可减轻细菌的黏附能力,提高宿主对细菌的清除力,从而加强了β内酰胺类药物的疗效。丁胺卡那与环丙沙星临床疗效不理想,尽管环丙沙星在体外有较高的敏感率。妥布霉素、氧氟沙星、多粘菌素体外敏感率高,但临床资料缺乏。亚胺培南/西拉司丁仍示出较强的抗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