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曲霉毒素的性质

网友 1

最佳答案

回答者:网友

OTA最早是由VanderMerwe等(1965)从赭曲霉菌(Aspergillusochraccus)(据Marquardt和Frohlich,1992,报道该菌现在称为A.alutaceus)培养物中提纯得到的。魏润蕴等(1981)和孙惠兰等(1989)也分别从粮食和配合饲料中提出OTA纯品。分析表明OTA由7-羧-5-氯-8-羟-3,4-二氢-R-甲基异香豆素(简称Oa下同)和L-β-苯丙氨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见图赭曲霉毒素A的化学结构),分子式:C20H18CINO6,分子量403。
OTB是OTA的脱氯衍生物,OTC是OTA的乙基酯。OTA为无色晶体,溶于有机溶剂(氯仿和甲醇)和稀碳酸氢钠溶液,微溶于水。在紫外线照射下OTA和OTB分别呈绿色和蓝色荧光,最大吸收峰分别为333nm和318nm。 赭曲霉毒素A对动物和人类的毒性主要有肾脏毒、肝毒、致畸、致癌、致突变和免疫抑制作用。赭曲霉毒素A进入体内后在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4一羟基赭曲霉毒素A和8一羟甚赭曲霍毒素A,其中以4一羟基赭曲霉毒素A为主 。
赭曲霉毒素的毒性强弱顺序是:OTA>OTC>OTB。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子中第八位羟基的电离常数大小。OTB和OTC在被污染饲料中的含量一般较低,对大多数动物的毒性较OTA小。因此,饲料检测时可以不考虑,主要分析OTA含量。近来Creppy等(1983)和Hadidane等(1992)用色氨酸、缬氨酸、赖氨酸等氨基酸取代OTA分子中的苯丙氨酸,获得了一系列OTA类似物,其中酪氨酸、缬氨酸、苏氨酸和丙氨酸取代类似物的毒性最强,蛋氨酸、色氨酸和谷氨酸取代类似物次之,谷酰胺和脯氨酸取代类似物的毒性最低。Hadidane等(1991)报道,自然界也存在OTA的苏氨酸、羟脯氨酸和赖氨酸取代类似物。
Marquardt等(1992)调查表明,饲料中OTA含量在0.3~16mg/kg时可引起畜禽中毒,使死亡率上升2%~58%。Madsen等(1982)报道,连续饲喂含OTA200μg/kg的饲料4个月,对猪的影响不大,而当OTA含量大于1400μg/kg时,显著降低猪的采食量和生长速度,饮水量增加。Huff等(1974)报道,连续饲喂含0.5~1.0mg/kgOTA的饲料3周,对肉仔鸡的增重无影响,而含0.5mg/kgOTA的饲料连续饲喂6周,可降低蛋鸡的产蛋性能和饲料转化率。
Dwivedi和Burns(1985)报道,OTA可引起畜禽免疫器官变化,使多种动物胸腺、法氏囊、脾脏和淋巴结中的白细胞数量降低,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迁移能力下降。从Lee等(1989)的资料看,似乎还可以抑制细胞免疫(T细胞和B细胞)的活性。
Appelgren和Arora(1983),Kovasf和Vanyl(1994)报道,OTA可以透过胎盘对胎儿具有致畸作用,但猪对其不太敏感。对OTA致癌作用的研究目前尚停留在试验动物阶段,未见有关畜禽方面的报道。Krogh(1991)报道,血液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以及肾脏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活性都可作为OTA中毒的敏感指标。
对OTA的中毒机理研究得较多,Endou等(1984)报道,OTA可抑制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阴离子运输系统,使尿中丙氨酸氨基肽酶(alanineaminopeptidase)和亮氨酸氨基肽酶(1euineaminopeptidase)浓度升高。Meisner等(1983,1986)先后证明,OTA可抑制肾脏PEPCK的活性,进而抑制肾脏葡萄糖生成,然而对OTA的抑制方式尚无定论。Creppy等(1983)报道,OTA还是苯丙氨酸-tRNA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该酶对OTA的亲和力大于苯丙氨酸,因而可抑制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 ①、赭曲霉毒素A阻断氨基酸tRNA合成酶的作用而影响蛋白质合成,使得IgA、IgG和IgM减少,抗体效价降低。
②、损伤禽类法氏囊和畜禽肠道淋巴组织,降低抗体的产量,影响体液免疫,这和赭曲霉毒素的致癌作用有关。
③、引起粒细胞吞噬能力降低,从而影响吞噬作用和细胞免疫。
④、赭曲霉毒素A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组织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