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获得生产用于洗涤剂的碱性蛋白酶的菌种,应怎么做

网友 1

最佳答案

回答者:网友
碱性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与培养条件研究 碱性纤维酶的研究比较晚,但发展得很快。日本学者对碱性纤维素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70年,UNILIVER公司首先发现纤维素酶用于洗涤剂,可以使由于反复洗涤而发黄变硬的棉纤维织品恢复原来的洁白和柔软,但当时在碱性范围内具有较高活性的纤维素酶还没有实现工业化。1972年horikoshi报道发现了嗜碱芽孢杆菌No.N-1、N-2、N-3和N-4能产生碱性纤维素酶,但酶活性很低。1974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研究了奢碱性芽孢杆菌N-1、N-4产的酶为分解代谢阻遏型。一直到1980年,NOVO公司发现了在碱性范围有较高活性的腐植菌,通过液体发酵,成功地生产了洗涤剂用碱性纤维素酶,并很快得到应用。1984年日本KAO公司Susumu ITO等人,利用含有刚果红染料的CMC培养基,分离了上万株能够产生较高活性的碱性纤维素酶产生菌。其中,芽孢杆菌KSM-635是产生去污力强,酶活又高的优良菌株。1985年,Fumiy-asu Fukumori经研究指出添加葡萄糖会强烈抑制嗜碱性芽孢杆菌No.1139产酶,该菌在37℃培养3d后的产酶活力为0.83U/mL。1988年,Shuyi Kawai的研究表明中性菌芽孢杆菌KSM-522产酶的最佳碳源是麦芽糖,该菌在30℃培养3d后,酶活力为1.38U/mL-1.70U/mL。1990年,Shituw Shikata发现了3株诱导型产酶菌KSM-19,KSM-64,KSM-520在最佳培养条件下,酶活力分别是1.6U/mL、5.2U/mL和3.3U/mL。在这些研究中,日本花王公司的组成型碱性纤维素酶产生菌嗜碱性芽孢杆菌KSM-635的研究进展最为显著。分别用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作为碳源,可使酶活提高将近2倍;用半连续法,在菌体生长对数期或延滞期,用新鲜培养液代替30%-99.9%的培养液,到第8批连续培养时,酶活提高3倍;在培养液中加入0.5%木聚糖,30℃培养3天,酶活力提高3倍;以抗生素万古霉素、瑞斯托菌素为筛子,用甲基磺酸乙酯、亚硝基胍等进行诱变,筛选抗性菌株,酶活提高4倍。在培养基中加入3×108g/L-100×108g/L含铁无机盐或300×108g/L的肌红蛋白,能使酶活由20U/mL提高到40-60U/ml,也是当时报道的最高的。 我国对碱性纤维素酶的研究工作还处于初始阶段:我国于1990年分离得到一株能够产生1000u/L的野生菌,芽孢杆菌074生产的碱性纤维素酶最适反应pH为7-8,在pH4-11可维持50%酶活力;最适反应温度为50℃;不能分解天然纤维素;CMC对酶的合成无诱导作用;除Hg+、Ag+、Zn2+、Cu2+等少数离子及少数洗涤剂助剂对酶活性有一定的影响外,酶活性相当稳定。 浙江大学生物工程与化学工程系的沈雪亮[7],通过发酵条件优化,将芽孢杆菌Bacillus sp.ZU-04的酶活提高到125.6U/mL,这是在国内文献中同样的测定方法前提下所查到的最高酶活力。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