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好糖尿病

网友 6

最佳答案

回答者:网友
一、糖尿病饮食: 得了糖尿病,每个医生都让我们控制饮食,吃什么最好? 吃多少才能控糖?很简单,一天需要20种以上的食物。然而,这20种食物不能都是同一种类的食物,而是要多样化。每天粮食类、蔬菜水果类、肉蛋奶豆类、油脂类四大类的食物都要吃,总数不少于20种,这样才有益于健康。但是,总能量不要超过身体需要量。每日总热卡的需要量请参考唐人Blog ——糖尿病病人饮食——每日总热量的计算 。 ※ 一天一个水果:一个水果,重量在四两到半斤,形象一点说就像网球那么大; ※ 一天一斤菜:绿叶类的蔬菜、瓜类的蔬菜都可以,一斤指的是生重,而不是做熟以后的重量。这样身体所需的维生素、膳食纤维基本就够了。 ※ 一天一个鸡蛋:也许会有老年人担心吃鸡蛋黄会让自己的胆固醇过高,其实,国际心脏病的学术组织包括高血压学会都推荐,一周吃五个以内的整蛋是安全的。 ※ 一天一袋奶:如果您比较胖,可以喝低脂奶;如果您比较瘦,血脂也不高,喝普通的奶或者全脂奶就可以了。如果您骨质疏松,还想多补钙,一天喝两袋也是安全的,老年人每天两袋奶500毫升是安全的。 ※ 一天二两肉:具体也需根据您的体形进行调整:如果您比较胖,就少吃一点;如果您偏瘦,可以吃到二两,甚至三两。 ※ 一天两勺油:用喝汤的小瓷勺,舀一勺是10克的。无论一天炒几个菜,总共就用这 两勺油。两勺油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基本上营养不缺又不会太多。 二、糖尿病人运动:在三餐后运动,每日三餐,运动三次。每次在饭后1小时开始(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算时间)。运动以快速行走为主,每次的运动时间为30分钟。有心脏病者除外。以身体无不适感为原则。 三、糖尿病人吃水果: 1、血糖高是禁止吃水果,可以用黄瓜、西红柿代替水果; 2、空腹血糖小于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时是可以吃水果的,但要注意以下原则: 1) 宜吃含糖量低的水果:桃、梨、橘子、橙子、釉子、苹果、草莓、西瓜。 2) 不宜吃的水果:香蕉、柿子、枣、山楂、罗汉果、无花果 3)吃水果必须注意监测血糖 4) 吃水果时间:两餐中间,上午9-10点,下午3-4点,或睡觉前。 5) 数量:一般吃4两(200克,最好分2次),或者带皮西瓜1斤。 四、药物治疗:如果体格偏胖:二甲双胍+诺和龙(或格列美脲); 如果通过偏瘦:及早应用胰岛素。 五、血糖监测。 希望对您有帮助并请您采纳!

回答

其他回答
糖尿病最新疗法问世了! 这个疗法就是官世财老中医的健脾胃法。他是通过调理脾胃,修复胰岛功能,达到根治糖尿病的目的,目前已治愈数千例。 请看官世财老中医是如何说的: 血糖太多,不外两个因素,进入的太多,排出的太少。 糖尿病患者发病前,他的饮食,含糖量难道比周围其他人高吗?与他饮食相同的朋友、家人,又怎么不会得糖尿病呢?已经得病的患者,都已低糖饮食,却仍然无法缓止糖尿病的恶化。所以,糖尿病不是因为吃了含糖量太高的食物。 糖尿病患者排出的糖太少吗?恰恰相反,糖尿病的确诊标准之一,就是尿糖值高,从小便排出的糖太多。所以,也不是排泄的问题。 那究竟是什么问题呢? 血糖太高,就是血液中的含糖量太高。血液,其实就是一个运输载体,只负责运糖,而不使用糖。苗头,就出来了。血管相当于自来水管,血液就相当于自来水。而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就象我们的每家每户,每天都从自来水管中获取(吸收)自来水,发挥各种功能。糖都停留在血液中,意味着各个器官都无法(或少量)从血液中吸取到糖分。糖尿病,原来是“吸收”的问题!这个“吸收”,有个机关,就象水龙头。把“水龙头”修理好了,水(糖)自然就能喝到了。血糖又怎么能高得起来呢?血液中的糖太多了,意味着器官中的糖太少了。高血糖的糖尿病人体内竟然是缺糖的! 再来看看现代医学是怎么对待“缺糖”的病人的——低糖饮食。 用降糖药物把血管内的糖以“燃烧”的方式排除掉——是排除而不是促进吸收,让病人把终其一生吃进血管里的糖再弄出来,就象一个小朋友玩水,不停的把水舀进缸里,再从缸里舀出来一样。只不过,大人的游戏成本,太昂贵。 糖作为人体的一个基础性营养是无可替代的。它的摄入减少,会导致其它营养吸收利用有效率的降低。这样一种低糖饮食,不要说病人,就算是正常人,这种吃法,饿都可以把你饿跨! 直到饿出个“厌食症”,那倒好,不用忍饥挨饿了,但是你再看看:你的精神更差了,更易疲劳了,做什么事,更多的是内心的迫使,欲望斗志消沉了,力不从心,抑郁,甚至厌世;你的笑容越来越少,情绪越来越差,涵养似乎也下降了;更容易生气,更讨厌阴湿下雨天——因为那会加重你的抑郁;整天没劲,晚上一合眼却又睡不着。肌肉越来越松驰——严重的,简直象烂泥一样;眼袋、黑眼圈、色斑、皱纹,全都提前来了...... 这些症状,对于西医学来说,不具备任何治疗意义!它只相信仪器,相信数据!一番检查后,很可能会送你一个睡眠不足引起的神经官能症(意思就是你自己在胡思乱想)。因为数据显示:一切正常!只要你的血糖值正常,血压值正常,白细胞值正常,XX值XX值正常,哪怕你明显的感觉到自己更不舒服了,更没精神了,甚至彻底跨在床上了——只要你的数据正常,那就是正确的治疗。你虽死,亦可无撼了!数据,竟然比生命还重要! 糖尿病的主要问题,不是血糖高,是五脏六腑没糖;不是降糖,是糖吸收问题。 例子:半杯水和一杯水,同样放一汤勺糖,哪个浓度高?肯定是半杯糖。请问是糖多了,还是水少了?西医是否有检测水(血液)的多少?如果没有,你怎么知道是水不足,还是糖太多?如果是水不足,却用降糖的方式来治疗,会有什么结果?换句话说,你只要早睡养血加水,糖尿病就会好了,根本不需要降糖。缺水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口渴”。到后期不渴了,是因为你的热量不够了,高水平的不平衡,变成低水平平衡,人越来越虚、容易疲劳、肥胖了。前面只是缺水,现在连火(提供身体生长发育的热能)都不够了。再降下去,热能完全消耗完,人就死翘翘了。最先表现的就是脚的变冷,渐而麻木无知觉。 这就是西医说的“糖尿病足”。其实就是一个热能不足的表现而已。加热,多吃饭补充热能、早睡觉,就可以把糖尿病足治好。糖尿病足有破损就很难愈合。其实可以很简单就让它愈合:撒纯正的红糖在伤口就可以。西医说最避忌糖,不但不会如它所言加重病情,反而可以把病情控制。谁对谁错?皮肤肌肉的愈合,是脾和肺的作用。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脾的能量来之于饮食“甘味”——也就是甜。只有甘甜之味才可以健脾,促进胰岛的分泌,促进肌肉的生长。肺又是脾的“子”,脾的能量充足了,肺的能量就会得到补充。皮肤愈合的能力就增强,所以伤口就会愈合——这就是红糖为何可以使糖尿病足伤口愈合的原因。 所以,只要给脾以足够的甘甜之味,脾的运化功能(相当于西医说的胰岛功能)就会恢复、加强,那么,糖尿病就可以根治了。糖尿病人禁糖治不好糖尿病,西医又说不明白,何不尝试原理说得明明白白的中医的方法,试试不禁糖,按照中医的方法调养呢?当然,在早期脾的运化功能还没恢复的时候,不能刻意服用糖,平常食物中的糖分就足够了。只需要把可以忌糖的习惯改为正常饮食即可。待食欲越来越好,脾(胰岛)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分解稀释能力越来越好,一边的嗷嗷待哺的五脏六腑,一边是富于糖分的血,两边一交接,还愁血糖太高吗?还愁器官渐渐衰竭,越来越没力吗?这些就都迎刃而解!糖尿病相当于中医的脾胃病。自古就没有脾胃病是绝症不可根治的说法。 所以,糖尿病的治疗,其实很简单:健脾胃,助吸收。 仍然搞不明白的,请在百度搜索“官世财老中医”,有更详细的介绍。
回答者:网友
其他回答
你好,目前西医最新的治疗方法,是GLP-1类似物,经济允许的话可以考虑这个,据说一天300多的价格。但是楼主要是想停了药还能保证血糖不升高的,建议用一下糖代谢平衡的洗胰清糖素,其中类黄酮物质、脱氧野尻霉素物质和很多上品中药材,不过也得用上一段时间之后才能保证效果。毕竟糖尿病还不能根治,能停药就已经很不错了。
回答者:网友
其他回答
1.我们认为:晚期的糖尿病就像晚期的癌症一样是不可能治疗好的,你就死了这条心吧。晚期糖尿病是指胰岛细胞已经不能分泌胰岛素了,只有替代治疗比如注射胰岛素维持性治疗或者细胞或器官移植,类似于肾脏衰竭的患者只有“维持性血液透析”或“器官移植(包括干细胞移植)”这两条途径。 2.但是早期的糖尿病【指那些临床诊断为糖尿病或糖尿病高危,而C肽释放试验接近正常的患者】是可以通过有效抗氧化治疗而摆脱长期使用药物的。 3.“共同土壤学说”是2004年是人类糖尿病发病机制认识史上一次巨大飞跃。 就是在当年的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年会上,Banting奖(注:糖尿病领域的诺贝尔奖;Banting:因胰岛素的发现而获得医学和生理学 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纽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高级研究员Michael Brown lee博士,做了有关统一发病机制的演讲。首次提出:无论糖尿病大血管(如心血管、脑血管及下肢血管)还是微血管(如肾、神经和视网膜)并发症,都有一个共同的发病机制——氧化应激。引发了糖尿病领域的轰动。 随之,在同年的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年会上,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大学的Ceriello教授进一步完善了共同土壤学说,即氧化应激是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共同发病基础。次年来自中国北京医科大学 的胡大一教授对共同土壤学说进行了总结:糖尿病和心血管病都有一个共同的病理基础----过度氧化应激导致的一种多器官非感染性亚急性炎症反应。这些研究均提示,抗氧化治疗有望成为这一系列疾病治疗的新策略。 2011年的班廷奖再次颁发给了糖尿病氧化应激研究领域的杰出女科学家——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Evans医学系研究副主任芭芭拉·科基 (Barbara E. Corkey),以表彰她在代谢、糖尿病和肥胖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最主要的观点是在糖尿病管理中,抗氧化应激治疗可能是改善患者近、远期转归的重要方面之一,应该成为临床治疗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当地时间2011年6月26日,Corkey以“高胰岛素血症:因还是果?”为题发表了精彩的获奖演说,使参会者重新认识了氧化应激导致的高胰岛素血症在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疾病中不容忽视的作用。 4.越来越多的临床常用药宣布其具有抗氧化作用 抗氧化剂越来越多受到医生、患者及制药界关注的同时,发现一些目前临床常用药,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他汀类药物、肾素-血管紧张素抑制剂以及第二代磺脲类药物等,好像同样有抗氧化作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首先是胰岛素增敏剂宣称其抗氧化作用。多项动物实验均证实了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抗氧化效应。有研究表明,吡格列酮可降低糖尿病鼠尿中氧化应激标志物异前列腺素水平。Bagi等发现,罗格列酮可降低糖尿病鼠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诱导的活性氧自由基(ROS),增强过氧化氢酶活性。课题组也证实罗格列酮可以抑制丙二醛产生,提高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不过这两个胰岛素增敏剂都因为可能致癌或增加心血管的负担于2011年被有关当局下架停止销售。 其次是他汀类药物也宣称其具有不依赖其降脂效果的抗氧化效应,Takayama等发现,他汀类药物可降低糖尿病犬NADPH氧化酶活性,辉瑞的某他汀药因此在2011年获得了高达129亿美元的骄人业绩。 随后,ACEI和ARB类药也宣称具有抗氧化活性:血管紧张素通过增加NADPH氧化酶活性,诱导细胞产生ROS,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减轻氧化损伤。Berry等发现ACEI或ARB可以降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超氧阴离子(.O2- )水平。 甚至连第二代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也宣称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确切机制不清。Chugh等分别用格列齐特和格列本脲治疗糖尿病患者,发现与格列本脲相比,格列齐特可明显降低丙二醛,升高GSH。 如上所述,差不多所有糖尿病及并发症相关的药物都在宣称自己具有抗氧化活性,抗氧化已经成了糖尿病、心血管治疗研究领域炙手可热的关键字。迄今为止最强的抗氧化剂就是虾青素。因此哈佛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Mason预计:虾青素将继他汀类、和抗血小板药物后掀起第3次预防性药物的浪潮。不过,一旦氧化应激已经确立(注:如糖尿病晚期,各种器质性改变已经形成),既往的抗氧化剂无法完全使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得以逆转。 5.展望未来 近几年来的进一步探究发现:来源于雨生红球藻的左旋反式虾青素这种抗氧化剂能够较为显著减缓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比如大样本的研究显示能够显著抑制脑梗塞后的再次梗塞,以及糖尿病肾病的蛋白尿和微量蛋白尿,缓解因为糖尿病导致的间歇性阳痿,而且能够较好的抑制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血管损害(改善黄斑变性),同时来自葡萄皮的白藜芦醇(水溶抗氧化剂)也表现出了对糖尿病眼病的显著好处,同时虾青素还显示出了显著提升高密度脂蛋白和降低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的作用,综合分析后发现,虾青素不单是一个抗氧化剂而且是一个较好的抗炎症制剂,因此表现出了比其他单纯非极性抗氧化剂更加显著的效果,而且已经有美国某公司完成了其作为治疗性药物的临床前研究。 不过众多的研究也显示:糖尿病并发症的起始阶段预防性使用抗氧化剂,疗效明显优于组织损害已经发生后再用。随着人们对氧化应激认识的不断深入,抗氧剂研究的发展,抗氧化治疗将有可能成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的重要方法。因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因治疗。特别是对虾青素这类具有抗炎且极性的抗氧化剂深入研究,将再次掀起糖尿病治疗的新纪元。
回答者:网友
其他回答
1.首先,要知道,我们这些糖友是无法终身治愈的。 2.其次,要知道,我们通过积极的饮食控制、运动、药物等治疗,可以降低糖尿病的并发症,也和健康人没有多大区别。 3.还有,糖尿病是个长期病,不要觉得习以为常而不加控制。 4.最好是接受医生的治疗指导,加上自己的控制。
回答者:网友
其他回答
1 目前象高血压一样,糖尿病也有很好的控制方法,却不能除根。 2 有一些胰岛细胞移植手术似乎有治愈的希望,但并不成熟,还处在研究当中。 3 控制好糖尿病,主要手段有饮食控制和餐后运动,在此基础上若还不能得到满意控制,就需要使用降糖药物,另外,经常检测血糖、定期到糖尿病专病门诊随诊也十分重要。
回答者:网友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