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和甲型流感它们的病原体分别是什么病毒﹙英文简称﹚?

网友 1

最佳答案

回答者:网友
甲型H1N1流感,又称为A(H1N1)型流感,旧称人感染猪流感。
  H1N1流感病毒里的H代表红细胞凝集素,共有1-15个类型,N代表神经氨酸苷酶,共有1-9种类型,“猪流感”病毒H和N均是1型,因此称为H1N1。中国卫生部门则相继将原人感染猪流感改称为甲型H1N1流感。中国卫生部明确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其中甲类是后果严重传染性最强的传染病,依次递减。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乙类传染病包括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20余种;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等10余种。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谈话、打喷嚏和附着在被污染物表面的飞沫,而空气不是主要传播途径。临床症状  甲型H1N1流感的潜伏期,较流感、禽流感潜伏期长,潜伏期时长七天。   甲型H1N1流感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等,有些人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酸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症状。
  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发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8℃,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身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症、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若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加重。几个注意事项   1.出入境人员须知
   [10]1、以下人员不应出外旅游:
  (1)有任何不适,尤其是发热;
  (2)在过去十天内,曾经与疑似或确诊甲型H1N1流感病例有紧密接触,即曾照顾患者、与患者同住、或接触过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和体液人员。
  2、出境人员需做到
  (1)旅游前,需预备以下几项物品:
  一般应急用品如:纸巾、口罩等,以备不时之需。
  含65~95%酒精的消毒剂,以便在没有洗手设备的情况下,清洁及消毒双手。
  当地中国领事馆联络电话。
  (2)旅程中
  A.检疫
  与检疫及卫生人员合作,完成必须的出入境程序及检疫措施。切勿乱抛垃圾和随地吐痰。
  垃圾应放在废屑箱内。如需吐痰,应用纸巾包好,然后弃置于废屑箱内。
  B.勤洗手
  经常保持双手清洁,如厕后、进食前、处理食物前及触摸过公共对象后都应用洗手液洗手。避免触摸眼睛、鼻及口,如需触摸,应先洗手。如没有洗手设备,可用含酒精的消毒剂洗手。
  C.备用纸巾/手帕
  带用纸巾/手帕。打喷嚏及咳嗽时应用纸巾/手帕掩着口鼻。
  D.备用私人用品
  不要共享毛巾及私人用品,以免传播疾病。
  E.备用口罩
  可带备口罩,以便自己/同团人员有呼吸系统病症时戴上。
  F.公筷及公匙
  吃饭时应使用公筷及公匙,不应与人共享饭盒及饮品。
  G.健康生活
  旅游期间继续实践健康生活模式,及保持身体清洁,不要吸烟。
  H.如有不适
  如有不适,尤其是发热,应通知酒店及领队/导游或相关人员;
  病者及其照顾者应立刻戴上口罩;
  尽快安排医生诊治;
  留在酒店房间/房间休息及暂时终止行程,直至痊愈。
  旅客若被当地医生怀疑或证实染上猪流感,需留在当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或治疗,同行人员如无必要,应减少与病者接触,并遵照当地医生指示,严格遵守个人卫生措施。同行人员需配合当地卫生及检疫部门的指示,安排余下行程和所须的检疫措施。
  (3)旅程后
  回国2周内,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应及时与当地卫生疾控部门联系。
  3、入境人员需做到:
  (1)从疫区归国入境时,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应主动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说明。
  (2)从疫区归国2周内,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应及时与当地卫生疾控部门联系。
   2.参与公众活动者注意事项
   [9]公众可采取何种措施 (1)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
  (2)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洗手液(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
  (3)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
  (4)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
  (5)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
  (6)如果生病了,请留在家中,并减少与其他人接触,避免感染他人。
  (7)尽量避免触摸自己的眼睛、鼻子或嘴巴,因为病菌可以通过这些途径进行传播。
  参与公众活动时,要预防猪流感及其它传染病,建议公众注意:
  1、参与活动前:
  如有不适,尤其是发烧及/或有咳嗽、打喷嚏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就不应前往活动,应尽早找医生诊治。
  双手应经常保持清洁,接触公用对象或设施后应洗手。
  应随身带备手帕或纸巾。
  2、参与活动期间:
  保持良好个人卫生。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盖口鼻,其后并立刻用洗手液洗手,以免飞沫传播细菌。
  在触摸眼睛、口或鼻前、进食前及如厕后都应该洗手。
  用洗手液洗手,其后用纸巾或烘干设备弄干双手。
  如没有洗手设施,则使用含65~95%酒精的洗手液消毒双手。
  不要随地吐痰或乱抛垃圾。痰涎应用纸巾包好,弃置垃圾桶内。垃圾亦应弃置进垃圾桶内。
  不应吸烟。
  3、参与活动后:
  保持双手清洁。
  回家后,应洗澡及洗头,清除身体上的污垢及细菌。
   3.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注意事项
   1、在未出现本地感染流感病例之前:
  (1)保持车厢/船舱清洁
  不要在车厢/船舱内饮食。
  不要吸烟。
  不要随地吐痰。
  不要乱抛垃圾。请将垃圾放入设于车站/月台/大堂的垃圾箱。
  如需呕吐,应使用呕吐袋。
  (2)保持良好个人卫生
  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及口。
  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着口鼻。
  假如你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或发烧,应及早求医。
  (3)佩戴口罩
  乘搭公共交通工具人员宜戴上口罩,尤其:
  有呼吸道感染征状或发烧的人员;
  需照顾有呼吸道感染或发烧病者的人员。
  2、在出现本地感染猪流感病例之后:
  除上述措施外,还需:
  (1)保持车厢/船舱空气流通
  如车窗/船窗属开关式,应适量打开车窗/船窗,确保车厢/船舱内空气流通。
  (2)要求协助
  若怀疑自己患上猪流感;
  请使用救护车前往医院;
  若身在车站或码头,或已乘坐在车厢/船舱内,可要求司机或运输机构工作人员协助召唤救护车或水警,前往医院就诊。
  注[1]:紧密接触指曾经照顾患者,与患者共同居住,或曾经直接接触过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
  注[2]:社交接触是指普通的会面,即是未曾照顾患者,并非与患者共同居住,及未曾直接接触过患者的分泌物或体液。
   4.正确洗手方法
   保持手部卫生是预防传染病的首要条件。用洗手液彻底洗手或用酒精搓手液消毒双手均可保持手部卫生。
  1、什么时候应洗手?
  (1)在接触眼、鼻及口前
  (2)进食及处理食物前
  (3)如厕后
  (4)当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染污时,如打喷嚏及咳嗽后
  (5)触摸过公共对象,例如电梯扶手、升降机按钮及门柄后
  (6)为幼童或病人更换尿片后,及处理被污染的物件后
  (7)探访医院及饲养场的前后
  (8)接触动物或家禽后
  一般情况下,当双手有明显污垢或可能被体液沾污例如如厕后或更换尿片后,打喷嚏及咳嗽后,应用洗手液(肥皂)及清水洗手。如双手没有明显污垢时,可用含70-80%酒精搓手液消毒双手。
  2、正确洗手步骤:
  用洗手液洗手, 程序如下:
  (1)开水龙头冲洗双手。
  (2)加入洗手液,用手擦出泡沫。
  (3)最少用二十秒时间揉擦手掌、手背、指隙、指背、拇指、指尖及手腕,揉擦时切勿冲水。
  (4)洗擦后才用流动的清水将双手彻底冲洗干净。
  (5)用干净毛巾或抹手纸彻底抹干双手,或用干手机将双手吹干。
  (6)双手洗干净后,不要再直接触摸水龙头,可先用抹手纸包裹着水龙头,才把水龙头关上;或泼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
  3、注意:
  (1)切勿与别人共享毛巾或纸巾。
  (2)擦过手的纸巾用后应妥善弃置。
  (3)个人用的抹手毛巾应放置妥当,并应每日至少彻底清洗一次,如能预备多于一条毛巾作经常替换,则更为理想。
  4、用酒精搓手液消毒双手,程序如下:
  把足够份量的酒精搓手液倒于掌心,然后揉擦手掌、手背、指隙、指背、拇指、指尖及手腕,各处至少20 秒直至双手干透。
   5.正确使用口罩
  
  佩戴外科口罩要注意的事项(佩戴口罩前,以及脱下口罩前后都必须洗手):
  1、要让口罩紧贴面部:
  (1)口罩有颜色的一面向外,有金属片的一边向上;
  (2) 系紧固定口罩的绳子,或把口罩的橡皮筋绕在耳朵上,使口罩紧贴面部;
  (3)口罩应完全覆盖口鼻和下巴;
  (4) 把口罩上的金属片沿鼻梁两侧按紧,使口罩紧贴面部。
  2、佩戴口罩后,避免触摸口罩,以防降低保护作用;若必须触摸口罩,在触摸前后都要彻底洗手。
  3、脱下口罩时,应尽量避免触摸口罩向外部分,因为这部分可能已沾染病菌。
  4、脱下口罩后,放入胶袋或纸袋内包好,再放入有盖的垃圾桶内弃置。
5、外科口罩应最少每天更换,口罩如有破损或弄污,应立即更换。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