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回答者:网友
很多肿瘤患者在放化疗的过程中会发生骨髓抑制。当出现三度或四度骨髓抑制的时候,就会打升白针、升板针;当血红蛋白小于60g/L的时候就会输血;二度或三度抑制的时候就会打促红细胞生成素。而患者在接受这些治疗后,往往也会发现一些问题,当打完升白针的时候,往往维持的时间比较短,有时候患者会出现骨骼肌肉疼痛;皮下注射升板针的时候,会发现起效慢,需要连续注射5天才会起效。如果输注血小板,外源性血小板的寿命通常维持72小时左右,反复输注血小板还会产生抗体;在输血的时候,也会发现指标上升很快,但下降也很快。打促红细胞生成素,有效率最高可维持在50%左右,并且炎症性贫血很容易被忽略。这些都是我们在临床治疗中使用的方法并且发现的局限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们从正常的造血流程来了解一下。
文章的主图是一张正常的造血流程图。请一边看图,一边看文字解释。
一、正常血细胞生成过程
造血干细胞在造血微环境中分化为三系(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组细胞,三系组细胞在各造血因子的作用下,分化为各血细胞前体细胞,前体细胞在良好的环境和充足的营养组分条件下,进一步分化为成熟的血细胞,进入血液循环中。
血细胞生成的关键因素:(1)造血微环境和造血干细胞;(2)造血因子的数量和敏感性;(3)血细胞的营养组分。
1、红细胞生成过程
骨髓造血干细胞,在造血微环境中分化为红系定向祖细胞,在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CHO)的作用下,分化为红系前体细胞,又在蛋白质和铁、以及维生素B12、叶酸等微量元素的参与下,分化为成熟的红细胞。
2、中性粒细胞生成过程
骨髓造血干细胞,在造血微环境中分化、增殖为粒系定向祖细胞,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作用下,分化为粒系前体细胞,最终分化为成熟的中性粒细胞。
3、血小板生成过程
骨髓造血干细胞,在造血微环境中分化、增殖为巨核系定向祖细胞,在白介素11(rhIL-11)的作用下,分化为巨核系前体细胞,进而分化为巨核细胞,最终在促血小板生成素(rhTPO)的作用下,分化为成熟的血小板。
以上这些步骤是我们人体正常的造血流程。在放化疗后,这个正常的造血流程遭到了破坏,使骨髓产生了抑制,在出现血细胞降低的时候会应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出现一些局限性,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二、被破坏的造血流程
1、种子、土壤遭到破坏,放化疗引起骨髓器质性损伤。
造血微环境相当于土壤,造血干细胞相当于种子,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起到了保护造血干细胞的作用。而放化疗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可诱导基质细胞凋亡,破坏它的网状结构,损伤了造血微环境;造血干细胞失去造血微环境保护,暴露在大量的氧自由基的环境下,致使其加速衰老、不正常凋亡,这就从造血的源头损伤了造血能力。
2、造血因子的数量减少,敏感性降低。
放疗化疗加重了肿瘤患者的慢性炎症表现,而炎症表现会降低造血因子的敏感性。同时,化疗放疗导致的其他脏器的损伤会使得造血因子的生成减少。因此,三系的组细胞向前体细胞分化的能力下降,最终使得三系血细胞的数量减少。
3、造血原料缺乏。
肿瘤患者在肿瘤治疗的过程中,营养的消耗大,而摄入又不够,导致体内的蛋白质、铁、维生素B12、叶酸等造血所必需的原料缺乏。
三、在治疗骨髓抑制过程中,你没有考虑的因素
通过上述分析,当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的时候,患者会打升白针、促红素、促血小板生成素,这个时候忽略的第一个问题是种子(造血干细胞)和土壤(造血微环境)已经在源头受破坏或受抑制,因此通过打升板针、促红素、促血小板生成素会出现自身局限性。忽略的第二个问题是由于肿瘤患者存在的炎症问题,使得造血因子敏感性差,这也使得骨髓抑制干预后效果不理想的原因。第三个被忽略的问题是身体所处的营养状况。如果原料不足,使得医学干预骨髓抑制效果因人而异。
因此,无论是患者、患者家属都需要关注患者自身营养状况,树立营养骨髓的观念,营养配合治疗,让医学治疗手段发挥更优的效果。缓解骨髓抑制,需要关注骨髓营养补充、自身炎症降低、造血原料的补充。食物是基础,若达到更优的效果从治疗开始配合营养骨髓精准营养干预方案,从源头营养造血干细胞、维护造血微环境、降低体内炎症,这样会使骨髓抑制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