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为什么能被碱性染料染色?

是蛋白质还是核酸被染色的?为什么。...是蛋白质还是核酸被染色的?为什么。
网友 2

最佳答案

回答者:网友
染色质(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生物学常见的碱性染料有:龙胆紫、醋酸洋红、苏木精、番红、甲基绿等等。 碱性染料,basic dye(s),亦称盐基性染料。在水溶液中能解离生成阳离子色素的染料,故划归为阳离子染料类。 酸、碱性染料的界定并非由染料溶液的pH值决定的,而是根据染料物质中助色基团电离后所带的电荷来决定。一般来说,助色基团带正电荷的染料为碱性染料,反之则为酸性染料。 碱性染料pH不一定大于7,酸性染料pH不一定小于7。使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等碱性染料,这些染料是以龙胆紫或洋红溶解于醋酸溶液中制——配制后的龙胆紫溶液pH值约小于7(呈酸性)。 拓展: 染色体(Chromosome ),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染色质),其本质为双股螺旋之脱氧核糖核酸,是细胞核内由核蛋白组成、能用碱性染料染色、有结构的线状体,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与生物基因有密切关系。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份是脱氧核糖核酸和5种称为组蛋白的蛋白质。 可用龙胆紫、醋酸洋红溶液等碱性染料染色。 1、染色体染色剂: 醋酸-洋红染液 醋酸-地衣红染液,龙胆紫染液,甲苯胺蓝染液配置方法。 配方一 醋酸-洋红染液 取45毫升冰醋酸,加蒸馏水55毫升,煮沸后徐徐加入洋红1克,搅拌均匀后加入1颗铁锈钉,煮沸10分钟,冷却后过滤,贮存在棕色瓶内。 配方二 醋酸-地衣红染液 取45毫升醋酸,跟55毫升蒸馏水相混,加热,徐徐加入地衣红粉末1~2克,搅拌溶解后,缓缓煮沸2小时。冷却后过滤,贮存在棕色瓶里。 配方三 龙胆紫染液 取1克龙胆紫,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后,加蒸馏水,稀释到100毫升,保存在棕色瓶内。 配方四 甲苯胺蓝染液 取0.5克甲苯胺蓝,溶解在100毫升蒸馏水中,即成0.5%甲苯胺蓝水溶液。 2、观察染色体行为一定要保持细胞的活性,用碱性颜料可以在不影响的情况下观察到染色体。酸性(碱性)染色剂的界定并非由染料溶液的pH值决定的,而是根据染料物质中助色基团电离后所带的电荷来决定。一般来说,助色基团带正电荷的染色剂为碱性染色剂,反之则为酸性染色剂。

回答

其他回答
高中生物学课本在描述染色质时指出:染色质(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实验中对染色质(体)进行染色,须使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等碱性染色剂,这些染色剂是以龙胆紫或洋红溶解于醋酸溶液中制得,配制后的龙胆紫溶液pH值约小于7(呈酸性)。那么为什么把龙胆紫溶液称为碱性染色剂呢? 作为染色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颜色;二是要与被染组织间有亲和力。染料的颜色和它与组织间的亲和力是由染料本身的分子结构决定的,产生颜色的发色基团和与组织间产生亲和力的助色基团共同决定了染色剂的染色性质。作为染料物质,除了有发色基团外,还需要有一种使化合物发生电离作用的助色基团。如染料化合物中往往由硝基(-NO2)、偶氮基(-N=N-)、乙烯基等形成了发色基团,而由-OH、-SO3H、-COOH等酸性基团和-NH2、-NHCH3、-N(CH3)2等碱性基团构成了助色基团。它们的存在使染料物质离子化,极性增强,促进染料与组织间发生作用,产生染色效果。我们把助色基团中具有酸性或碱性基团的染料分别称为酸性或碱性染色剂。 如硝基是一种发色基团,当苯环中的3个氢原子被3个硝基取代后就成为三硝基苯的黄色化合物。三硝基苯不是染料,仅有一个发色基团,它不溶解于水,也不能电离,既不酸也不碱,不能与酸或碱形成盐类。如果三硝基苯分子中,用羟基再置换一个氢原子,就成为三硝基苯酚,即苦味酸,它即是一种黄色染料,有电离作用,与强碱能形成盐,这里的羟基便是助色基团。由此可知,苦味酸的颜色是由发色基团(硝基)所致,而它的染色性能则是由助色基团(羟基)形成的,如用氨基代替硝基,就形成无色化合物,不是染料。由此可见,作为染料,必须有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如伊红Y含有一个(-COOH)助色基团,在水中电离时放出氢离子,本身带负电荷。配制成伊红Y染料时,与强碱NaOH作用生成盐(-COONa),此物质的Na+反而在溶液中呈碱性,所以不能认为酸性染料在溶液中就是酸性。 所以,酸性(碱性)染色剂的界定并非由染料溶液的pH值决定的,而是根据染料物质中助色基团电离后所带的电荷来决定。一般来说,助色基团带正电荷的染色剂为碱性染色剂,反之则为酸性染色剂。
回答者:网友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