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01100000 饱和无环烃。监管条件:无。增值税率:17.0%。退税率:9.0%。最惠国关税:2.0%。普通关税:30.0%
品名, 成分含量, 用途, 用作气体燃料的应报明包装容器容积, 散装货物应报明
2901100000 saturated acyclic hydrocarbons。Supervision conditions:None。VAT:17.0%。Tax rebate rate:9.0%。MFN tariff:2.0%。General tariff:30.0%
| 国标编号: | 21012 | CAS No.: | 106-97-8 | 
| 中文名称: | 正丁烷 | 英文名称: | n-Butane | 
| 分子式: | C4H10 | 分子量: | 58.1222014427185 | 
|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 
| 化学品中文名称: | 正丁烷 | 
| 化学品英文名称: | Butane | 
| 中文俗名或商品名: | |
| Synonyms: | |
| CAS No.: | 106-97-8 | 
| 分子式: | C4H10 | 
| 分子量: | 58.12 | 
|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 
| 纯化学品 混合物 | ||||||||
| 化学品名称:正丁烷 | ||||||||
  | ||||||||
|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 
| 危险性类别: | 第2.1类 易燃气体 | 
| 侵入途径: | 吸入 | 
| 健康危害: | 主要作用是麻醉和弱刺激。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嗜睡、恶心、酒醉状态,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慢性影响:出现头痛、头晕、睡眠不佳、易疲倦等症状。 | 
| 环境危害: | |
| 燃爆危险: | 本品易燃,具窒息性。 | 
|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 
| 皮肤接触: | |
| 眼睛接触: | |
| 吸入: |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注意保暖,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及心跳停止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术。就医。 | 
| 食入: | 
|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 
| 危险特性: |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 
| 有害燃烧产物: |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 
|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 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 | 
| 消防员的个体防护: | |
| 禁止使用的灭火剂: | |
| 闪点(℃): | -60 | 
| 自燃温度(℃): | 287 | 
| 爆炸下限[%(V/V)]: | 1.5 | 
| 爆炸上限[%(V/V)]: | 8.5 | 
| 最小点火能(mJ): | |
| 爆燃点: | |
| 爆速: | |
| 最大燃爆压力(MPa): | |
| 建规火险分级: | 
|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 
| 应急处理: |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消防防护服。切断气源,喷雾状水稀释、溶解,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抽排(室内)或强力通风(室外)。漏气容器不能再用,且要经过技术处理以清除可能剩下的气体。 | 
|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 
| 操作注意事项: |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卤素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 
| 储存注意事项: |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0%。应与氧化剂、卤素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 
|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 
| 最高容许浓度: | 中国MAC:未制定标准苏联MAC:300mg/m3美国TWA:ACGIH 800ppm,1900mg/m3 TLVWN: 未制定标准 | 
| 监测方法: | |
| 工程控制: | 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 
| 呼吸系统防护: | 高浓度环境中,佩带供气式呼吸器。 | 
| 眼睛防护: |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 
| 身体防护: | 穿工作服。 | 
| 手防护: |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防护手套。 | 
| 其他防护: |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进入罐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 
|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 
| 外观与性状: | 无色气体,有轻微的不愉快气味。 | 
| pH: | |
| 熔点(℃): | -138.4 | 
| 沸点(℃): | -0.5 | 
| 相对密度(水=1): | 0.58 | 
|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 2.05 | 
| 饱和蒸气压(kPa): | 106.39/O℃ | 
| 燃烧热(kJ/mol): | 2653 | 
| 临界温度(℃): | 151.9 | 
| 临界压力(MPa): | 3.79 | 
|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 无资料 | 
| 闪点(℃): | -60 | 
| 引燃温度(℃): | 287 | 
| 爆炸上限%(V/V): | 8.5 | 
| 爆炸下限%(V/V): | 1.5 | 
| 分子式: | C4H10 | 
| 分子量: | 58.12 | 
| 蒸发速率: | |
| 粘性: | |
| 溶解性: | 易溶于水、醇、氯仿。 | 
| 主要用途: | 用于有机合成和乙烯制造,仪器校正,也用作燃料等。 | 
|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 
| 稳定性: | 在常温常压下 稳定 | 
| 禁配物: | 强氧化剂、卤素。 | 
| 避免接触的条件: | |
| 聚合危害: | 不能出现 | 
| 分解产物: |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 
|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 
| 急性毒性: | LD50:无资料 LC50:658000mg/m3 4小时(大鼠吸入) | 
| 急性中毒: | |
| 慢性中毒: | |
|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 |
| 刺激性: | |
| 致敏性: | |
| 致突变性: | |
| 致畸性: | |
| 致癌性: | 
|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 
| 生态毒理毒性: | |
| 生物降解性: | |
| 非生物降解性: | |
|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 
|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 
| 废弃物性质: | |
| 废弃处置方法: |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 
| 废弃注意事项: | 
|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 
| 危险货物编号: | 21012 | 
| UN编号: | 1011 | 
| 包装标志: | |
| 包装类别: | |
| 包装方法: | 钢质气瓶;安瓿瓶外普通木箱。 | 
| 运输注意事项: | 本品铁路运输时限使用耐压液化气企业自备罐车装运,装运前需报有关部门批准。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卤素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 
| RETCS号: | |
| IMDG规则页码: | 
|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 
| 国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 |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2.1 类易燃气体。 | 
| 国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 | 
| 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 | 
| 参考文献: | 1.周国泰,化学危险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2.国家环保局有毒化学品管理办公室、北京化工研究院合编,化学品毒性法规环境数据手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3.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CHEMINFO Database.1998 4.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TECS Database, 1989 | 
| 填表时间: | 年月日 | 
| 填表部门: | |
| 数据审核单位: | |
| 修改说明: | |
| 其他信息: | 1 | 
| MSDS修改日期: | 年月日 |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高浓度有窒息和麻醉作用。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急性毒性:LC50658000ppm,4小时(大鼠吸入);人吸入23.73g/m3×10分钟,嗜睡、头晕、严重者昏迷。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动物吸入25.2、116、332、800mg/m3,未见中毒反应。 
 
 危险特性: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氧化剂接触会猛烈反应。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气体检测管法 
 
 4.实验室监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参照《分析化学手册》(第四分册,色谱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 
 
 5.环境标准: 
 前苏联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300mg/m3 
 前苏联(1975)居民区大气中有害物最大允许浓度 200mg/m3(最大值)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带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别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三、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