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97-8 (正丁烷,n-Butane)

结构式:
CAS号:
106-97-8
中文名称:
正丁烷
英文名称:
n-Butane
分子式:
C4H10
分子量:
58.1222014427185
管制类

正丁烷(106-97-8)名称与标识符

名称

中文别名:
丁烷;甲基乙基甲烷;正丁烷;高纯正丁烷;打火机丁烷气;打火机气体;丁烷丁烷气_正丁烷_异丁烷_正溴丁烷;丁烷气;正丁烷(置于无阀气瓶中);
英文别名:
Butane;ALKANE C4;BUTANES;N-BUTANE;Q GAS;QUENCH GAS;A-17;Bu-Gas;butane(liquefiedgas);butane(non-specificname);Butanen;Butani;butylhydride;Freon 600;hydrocarbonpropellanta-17;liquifiedpetroleumgas;Methylethylmethane;pyrofax;r600;BUTANE CYL. WITH 3.80 L (NET ~2.2 KG);HC 600;HC 600 (hydrocarbon);LPG;Liquefied petroleum gas;Batane;n-C4H10;CHEBI:37808;106-97-8;Butanen [Dutch];Butane 2000 microg/mL in Methanol;Butani [Italian];68476-42-6;INS NO.943;B0677;BUTANE [FCC];Butane, fuel for Micro Torch, contains no CFC gases;BUTANE [MART.];Diethyl;INS-943;Q134192;InChI=1/C4H10/c1-3-4-2/h3-4H2,1-2H;DTXSID00179629;E943a;BUTANE [HSDB];BUTANE (II);n-Butan;HSDB 944;BUTANE (1-D1);UNII-6LV4FOR43R;CCRIS 2279;E-943a;UN1011;E-943;H-C4H9;DTXSID50178046;UN 1011;C21390;Butane, 99%;68514-31-8;butan;NS00008355;BUTANE (MART.);1,2-dimethyethane;DTXCID404665;E 943a;AKOS032949915;R-600;BUTANE (D10);R 600;BUTANE [MI];BUTANE [WHO-DD];EC 203-448-7;Hydrocarbon propellant A-17;1,2-dimethylethane;BCP32076;normal-Butane;1,2-dimethyl-ethane;BUTANE [II];Butane, pure;butane phase II;Butane [NF];n-Butane;Methylethylmethane;CHEMBL134702;AKOS015917446;EINECS 203-448-7;DTXSID7024665;Butane (NF);Butyl hydride;D03186;06005800-A997-4214-BF1C-5063E9E46167;A 21 (lowing agent);BUTANE (2-D1);6LV4FOR43R;

标识符

MDL:
MFCD00009424
InChIKey:
IJDNQMDRQITEOD-UHFFFAOYSA-N
Inchi:
1S/C4H10/c1-3-4-2/h3-4H2,1-2H3
SMILES:
C(C)CC

正丁烷(106-97-8)物化性质

实验特性

  • LogP : 1.80640
  • PSA : 0.00000
  • Merck : 1515
  • 折射率 : 1.46218 (589.3 nm 20 ºC)
  • 沸点 : 272.65 ºC
  • 熔点 : 220-221 ºC
  • 闪点 : -70.9±6.6 ºC,
  • 溶解度 : Very 微溶 (0.1 g/L) (25 ºC),
  • 颜色与性状 : 无色压缩或液化气体,有轻微的不愉快气味,纯品无味。[1]
  • 稳定性 : Stable. Extremely flammable. Readily forms explosive mixtures with air. Note low flash point. Incompatible with strong oxidizing agents, strong acids, strong alkalies.
  • 溶解性 : 易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15]
  • 密度 : 0.87721 g/cm3 (20 ºC)
  • 电离电势 : 10.63 eV

计算特性

  • 精确分子量 : 58.07830
  • 氢键供体数量 : 0
  • 氢键受体数量 : 0
  •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 : 1
  • 同位素质量 : 58.078
  • 重原子数量 : 4
  • 复杂度 : 2
  • 同位素原子数量 : 0
  •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 : 0
  •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 : 0
  •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 : 0
  •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 : 0
  • 共价键单元数量 : 1
  •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 : 2.9
  • 互变异构体数量 : 无
  • 表面电荷 : 0
  •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 : 0A^2

正丁烷(106-97-8)安全信息

正丁烷(106-97-8)国际标准相关数据

EINECS:
203-448-7

正丁烷(106-97-8)海关数据

海关编码:
3606100000
海关数据:

中国海关编码:

2901100000

概述:

2901100000 饱和无环烃。监管条件:无。增值税率:17.0%。退税率:9.0%。最惠国关税:2.0%。普通关税:30.0%

申报要素:

品名, 成分含量, 用途, 用作气体燃料的应报明包装容器容积, 散装货物应报明

Summary:

2901100000 saturated acyclic hydrocarbons。Supervision conditions:None。VAT:17.0%。Tax rebate rate:9.0%。MFN tariff:2.0%。General tariff:30.0%

正丁烷(106-97-8)生产方法和用途

方法:
由油田气、湿天然气和裂解气分离而得。
油田气、湿天然气和裂化气中都含有正丁烷,经分离而得。(1)从油田气和湿天然气分离 将其加压冷凝分离,可得含丙烷、丁烷的液化石油气,再用蒸馏法分离得到丁烷。(2)从石油裂解的C4馏份分离 由炼厂常温减压蒸馏所得气体,经重整、催化裂化、焦化、热裂化、加氢裂化所得液体气都可得到大量C4馏分,由重整、加氢裂化和常减压蒸馏所得C4馏分主要为丁烷(正丁烷和异丁烷)。乙烯装置副产的C4馏分中也含丁烷,例如石脑油中等深度裂解产物中丁烷的收率为0.19 %(重量),占C4馏分的6.5%。由催化裂化装置来的尾气,经分馏,分离出C3馏分、异丁烯和C5馏分以后,从塔底送入前乙腈萃取蒸馏塔,由塔顶得到90%以上的正丁烷。
钢瓶装,应贮于阴凉、通风处,远离热源及明火,与氧化剂隔绝。
用途:
可以脱氢制丁二烯,氧化制乙酸、顺丁烯二酸酐,也可与硫起气相反应生成噻吩等
主要用作石化企业分析检测仪器的标准气
气溶胶;充气剂。
正丁烷除直接用作燃料外,还用作溶剂、致冷剂和有机合成原料。丁烷在催化剂存在下脱氢生成丁烯或丁二烯,在硫酸或无水氢氟酸存在下异构成为异丁烷,异丁烷催化脱氢生成异丁烯,异丁烷可作为烃化剂与烯烃反应生成抗爆性能好的支链烃。丁烷经催化氧化可制顺丁烯二酸酐、乙酸、乙醛等;经卤化可制卤代丁烷;经硝化可得硝基丁烷;在高温下催化可制取二硫化碳;经水蒸气转化可制取氢气。此外,丁烷还可做马达燃料掺和物以控制挥发成分;也可做重油精制脱沥青剂;油井中蜡沉淀剂;用于二次石油回收的流溢剂,树脂发泡剂,海水转化为新鲜水的致冷剂,以及烯烃剂格勒聚合溶剂等。

正丁烷(106-97-8)合成路线

合成路线:1 步
反应条件:
参考文献:
Processes for conversion of biologically derived mevalonic acid
, United States, , ,
合成路线:1 步
反应条件:
参考文献: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alcohols having at least three carbon atoms to hydrocarbon blendstock
,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 ,
合成路线:1 步
反应条件:
参考文献:
Renewable p-Xylene Production by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Crude Bioglycerol (GTA-pX Process)
Singh, Vijendra ; Arumugam, Selvamani ; Kumar, Mahesh; Tathod, Anup Prakash; Viswanadham, Nagabhatla,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23, 62(4), 1788-1796
合成路线:1 步
反应条件:
参考文献:
Preparation of sodium silicate/red mud-based ZSM-5 with glucose as a second template for catalytic cracking of waste plastics into useful chemicals
Wang, Xiaofeng; et al, RSC Advances, 2022, 12(34), 22161-22174

正丁烷(106-97-8)相关文献

正丁烷(106-97-8) MSDS

基础信息

>
国标编号:21012CAS No.:106-97-8
中文名称:正丁烷英文名称:n-Butane
分子式:C4H10分子量:58.1222014427185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正丁烷
化学品英文名称:Butane
中文俗名或商品名: 
Synonyms: 
CAS No.:106-97-8
分子式:C4H10
分子量:58.12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纯化学品  混合物
             化学品名称:正丁烷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
正丁烷100106-97-8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2.1类 易燃气体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主要作用是麻醉和弱刺激。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嗜睡、恶心、酒醉状态,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慢性影响:出现头痛、头晕、睡眠不佳、易疲倦等症状。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具窒息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眼睛接触: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注意保暖,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及心跳停止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术。就医。
食入: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
消防员的个体防护: 
禁止使用的灭火剂: 
闪点(℃):-60
自燃温度(℃):287
爆炸下限[%(V/V)]:1.5
爆炸上限[%(V/V)]:8.5
最小点火能(mJ): 
爆燃点: 
爆速: 
最大燃爆压力(MPa): 
建规火险分级: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消防防护服。切断气源,喷雾状水稀释、溶解,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抽排(室内)或强力通风(室外)。漏气容器不能再用,且要经过技术处理以清除可能剩下的气体。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卤素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0%。应与氧化剂、卤素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最高容许浓度:中国MAC:未制定标准苏联MAC:300mg/m3美国TWA:ACGIH 800ppm,1900mg/m3 TLVWN: 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佩带供气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工作服。
手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进入罐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气体,有轻微的不愉快气味。
pH: 
熔点(℃):-138.4
沸点(℃):-0.5
相对密度(水=1):0.58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2.05
饱和蒸气压(kPa):106.39/O℃
燃烧热(kJ/mol):2653
临界温度(℃):151.9
临界压力(MPa):3.79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资料
闪点(℃):-60
引燃温度(℃):287
爆炸上限%(V/V):8.5
爆炸下限%(V/V):1.5
分子式:C4H10
分子量:58.12
蒸发速率: 
粘性: 
溶解性:易溶于水、醇、氯仿。
主要用途:用于有机合成和乙烯制造,仪器校正,也用作燃料等。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在常温常压下 稳定
禁配物:强氧化剂、卤素。
避免接触的条件: 
聚合危害:不能出现
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LD50:无资料 LC50:658000mg/m3 4小时(大鼠吸入)
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废弃注意事项: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21012
UN编号:1011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 
包装方法:钢质气瓶;安瓿瓶外普通木箱。
运输注意事项:本品铁路运输时限使用耐压液化气企业自备罐车装运,装运前需报有关部门批准。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卤素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RETCS号: 
IMDG规则页码: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国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2.1 类易燃气体。
国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 
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
参考文献:1.周国泰,化学危险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2.国家环保局有毒化学品管理办公室、北京化工研究院合编,化学品毒性法规环境数据手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3.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CHEMINFO Database.1998 4.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TECS Database, 1989
填表时间:年月日
填表部门: 
数据审核单位: 
修改说明: 
其他信息:1
MSDS修改日期:年月日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高浓度有窒息和麻醉作用。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急性毒性:LC50658000ppm,4小时(大鼠吸入);人吸入23.73g/m3×10分钟,嗜睡、头晕、严重者昏迷。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动物吸入25.2、116、332、800mg/m3,未见中毒反应。

危险特性: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氧化剂接触会猛烈反应。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气体检测管法

4.实验室监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参照《分析化学手册》(第四分册,色谱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

5.环境标准:
前苏联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300mg/m3
前苏联(1975)居民区大气中有害物最大允许浓度 200mg/m3(最大值)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带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别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三、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