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3-4 (1,4-丁二醇,1,4-Butanediol)

1,4-丁二醇(110-63-4)名称与标识符

名称

中文别名:
1,4-丁二醇;丁隔二醇;1,4-二羟丁烷;1,4-二羟基丁烷;丁撑二醇;1.4-二羰基丁烷;伸丁二醇;1,4-Butanediol 1,4-丁二醇;1,4丁二醇;1,4-丁二醇 标准品;1,4-丁二醇(BDO);1,4-丁二醇, 水含量 ≤500 ppm;1.4-丁二醇;3-(2-氨基-3-吡啶基)丙烯酸乙酯;苯乙醇;1,4-丁二醇 BDO;1,4-丁二醇(BDO),AR;1,4-丁二醇(BDO),GCS;1,4-丁二醇(BDO),固定液;1,4—二羟基丁烷;4-羟基丁醇;四甲撑二醇;4-丁二醇;4—二羟基丁烷;1,4-丁二醇 AR;1,4-丁二醇湄洲湾99.7%;1.4丁二醇;
英文别名:
1,4-Butanediol;1,4-Butylene glycol~Tetramethylene glycol;tetramethylene glycol;1,4-Butylene glycol;1,4-Butanediol (BDO);BDO;BDO(1,4 Butanediol);1,4-Butylene;1,4-BD;1,4-Butandiol;1,4-Butanediol,CP;1,4-Dihydroxybutane;4-hydroxybutanol;agrisynthb1d;Butane-1,4-diol;Butanediol;Dabco BDO;Diol 14B;sucolb;4-Butanediol;diol14b;Sucol B;1,4-Tetramethylene glycol;Tetramethylene 1,4-diol;Agrisynth B1D;HO(CH2)4OH;1,4-Dihdyroxybutane;HOCH2CH2CH2CH2OH;7XOO2LE6G3;WERYXYBDKMZEQL-UHFFFAOYSA-N;DSSTox_CID_4666;DSSTox_RID_77492;DSSTox_GSID_24666;BU1;1,4-Butanediol, homopolymer;4-hydroxybu;1,4butanediol;1,4-Butanediol,AR;1, 4-Butanediol;Butan-1.4-diol;WLN: Q4Q;CS-W016669;UNII-7XOO2LE6G3;Polytetramethylene Ether Glycol Polyol 220;110-63-4;1,4-Butanediol, Vetec(TM) reagent grade, 98%;BP-21418;SMR000677930;MLS001061198;1,4- butandiol;732189-03-6;CAS-110-63-4;DTXSID2024666;F71206;J-512798;AI3-07553;NCGC00259794-01;J-503971;NSC-406696;NCGC00257119-01;1,4-Butanediol, for synthesis, 98%;AKOS000118735;NSC406696;butane-1-4-diol;EC 203-786-5;DTXCID804666;Tox21_202245;1,4-Butanediol, 99%;Q161521;CHEMBL171623;DB01955;butane 1,4-diol;1,4 butylene glycol;1,4-butane diol;4-01-00-02515 (Beilstein Handbook Reference);1,4-Butanediol, ReagentPlus(R), >=99%;NCGC00090733-01;InChI=1/C4H10O2/c5-3-1-2-4-6/h5-6H,1-4H;1,4-BUTANEDIOL [HSDB];1,4-Butanediol, ReagentPlus(R), 99%;HMS3039N12;F0001-0222;1,4-BUTANDIOLE;NS00006936;EINECS 203-786-5;BRN 1633445;NSC 406696;HSDB 1112;STL283940;butane diol-1,4;1,4-butane-diol;CCRIS 5984;1,4-BUTANEDIOL [MI];MFCD00002968;Dabco DBO;1.4-butanediol;Tox21_303040;Dihydroxybutane;1.4 - butanediol;NCGC00090733-02;CHEBI:41189;B0680;

标识符

MDL:
MFCD00002968
InChIKey:
WERYXYBDKMZEQL-UHFFFAOYSA-N
Inchi:
1S/C4H10O2/c5-3-1-2-4-6/h5-6H,1-4H2
SMILES:
O([H])C([H])([H])C([H])([H])C([H])([H])C([H])([H])O[H]
BRN:
1633445

1,4-丁二醇(110-63-4)物化性质

实验特性

  • LogP : -0.24880
  • PSA : 40.46000
  • 折射率 : n20/D 1.445(lit.)
  • 水溶性 : Miscible
  • 沸点 : 230 °C(lit.)
  • 熔点 : 16 °C (lit.)
  • 闪点 : 华氏:235.4 °F
    摄氏:113 °C
  • FEMA : 3098
  • 溶解度 : 微溶于乙醚,与水混溶,溶于乙醇等。
  • 颜色与性状 : 不可用
  • PH值 : 7-8 (500g/l, H2O, 20℃)
  • 稳定性 : Stable. Combustible. Incompatible with strong oxidizing agents, mineral acids, acid chlorides, acid anhydrides.
  • 溶解性 : 不可用
  • 敏感性 : Hygroscopic
  • 密度 : 1.017 g/mL at 25 °C(lit.)

计算特性

  • 精确分子量 : 90.06810
  • 氢键供体数量 : 2
  • 氢键受体数量 : 2
  •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 : 3
  • 同位素质量 : 90.06808
  • 重原子数量 : 6
  • 复杂度 : 17.5
  • 同位素原子数量 : 0
  •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 : 0
  •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 : 0
  •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 : 0
  •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 : 0
  • 共价键单元数量 : 1
  •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 : -0.8
  • 互变异构体数量 : 无
  • 表面电荷 : 0
  •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 : 40.5

1,4-丁二醇(110-63-4)安全信息

1,4-丁二醇(110-63-4)国际标准相关数据

EINECS:
5984

1,4-丁二醇(110-63-4)海关数据

海关编码:
2905399090
海关数据:

中国海关编码:

2905399002

概述:

2905399002 1,4-丁二醇。监管条件:AB(入境货物通关单,出境货物通关单)。增值税率:17.0%。退税率:9.0%。最低关税:5.5%。普通关税:30.0%

申报要素:

品名, 成分含量, 用途, 包装, 原产地证据文件及编号(例 附原产地证书, 原产于沙特阿拉伯或台湾地区的

监管条件:

A.入境货物通关单
B.出境货物通关单

检验检疫类别:

R.进口食品卫生监督检验
S.出口食品卫生监督检验

Summary:

2905399002 butane-1,4-diol。supervision conditions:AB(certificate of inspection for goods inward,certificate of inspection for goods outward)。VAT:17.0%。tax rebate rate:9.0%。MFN tarrif:5.5%。general tariff:30.0%

1,4-丁二醇(110-63-4)生产方法和用途

方法:
1.乙炔法 先以乙炔和甲醛在Cu-Bi催化剂存在下,于98kPa、80-95℃反应制成1,4-丁炔二醇。后者再经骨架镍催化,于1.372-2.06MPa、50-60℃加氢成1,4-丁烯二酸盐,继之以Ni-Cu-Mn/Al2O3进一步催化加氢(13.7-20.6MPa、120-140℃)成1,4-丁二醇,经离子交换树脂除去金属离子后,再经蒸馏提纯得纯品。2.顺酐加氢法3.丁二烯法 由1,3-丁二烯与乙酸与氧气进行乙酰氧化反应,生成1,4-二乙酰氧基-2-丁烯,再经加氢、水解制成。4.1,4-二氯丁烯法 1,4-二氯丁烯是丁二烯生产氯丁二烯过程的中间产物,以其为原料,经水解、加氢而得1,4-丁二醇。
采用铝、不锈钢、镀锌铁桶或塑料桶包装,或以槽车按易燃有毒物品规定贮运。因熔点高达20℃,槽车中应装有加热管。
用途:
用作溶剂和增湿剂,也用于制增塑剂、药物、聚酯树脂、聚氨基甲酸酯树脂等
用作色谱分析试剂,也用于有机合成
1,4-丁二醇用途广泛。在美国和西欧一半以上用于生产四氢呋喃,其次用于生产γ-丁内酯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后者是迅速发展中的工程塑料;1,4-丁二醇作为增链剂和聚酯原料用于生产聚氨酯弹性体和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1,4-丁二醇制得的酯类是纤维素、聚氯乙烯、聚丙烯酸酯类和聚酯类的良好增塑剂。1,4-丁二醇具有良好的吸湿性的增柔性,可作明胶软化剂和吸水剂,玻璃纸和其他未用纸的处理剂。还可制备N-甲基吡咯烷酮、N-乙烯基吡咯烷酮及其他吡咯烷酮衍生物,也用于制备维生素B6、农药、除草剂以及作用多种工艺过程的溶剂、增塑剂、润滑剂、增湿剂、柔软性、胶粘剂和电镀工业的光亮剂。
溶剂。湿润剂。增塑剂的中间体。制造聚氨基甲酸酯高弹体的交联剂。有机合成。制造四氢呋喃。
生产方法:
用途

1,4-丁二醇(110-63-4)合成路线

合成路线:1 步
反应条件:
参考文献:
Production of functionalized carboxylic acids and alcohols by reverse fatty acid oxidation in metabolically engineered microorganisms
, United States, , ,
合成路线:1 步
反应条件:
参考文献:
Optimisation of the processing conditions of hydrolytic hydrogenation of cellulose using carbon nanofiber supported Ni catalysts
Frecha, E.; Remon, J.; Torres, D.; Suelves, I.; Pinilla, J. L., Catalysis Today, 2023, 423,

1,4-丁二醇(110-63-4)谱图信息

GC-MS
GC-MS
1H NMR300 MHzDMSO
1H NMR
13C NMR
13C NMR

1,4-丁二醇(110-63-4)相关文献

1,4-丁二醇(110-63-4)参考资料

Reaxys RN:
1633445
Beilstein:
1633445
PubChem CID:

1,4-丁二醇(110-63-4) MSDS

基础信息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1,4-丁二醇;丁隔二醇
化学品英文名称:1,4-Butylene glycol;1,4-Butanediol
中文俗名或商品名: 
Synonyms: 
CAS No.:110-63-4
分子式:C4H10O2
分子量:90.12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纯化学品  混合物
             化学品名称:1,4-丁二醇;丁隔二醇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吸入 食入
健康危害:未稀释的本品对人的皮肤微有刺激作用。国外曾有人报道,7例将本品作为甘油代用品使用而引起中毒,中毒者有肾脏损害。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本品可燃。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与氧化剂可发生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用水喷射逸出液体,使其稀释成不燃性混合物,并用雾状水保护消防人员。灭火剂:水、雾状水、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消防员的个体防护: 
禁止使用的灭火剂: 
闪点(℃):>110
自燃温度(℃):引燃温度(℃):370
爆炸下限[%(V/V)]:无资料
爆炸上限[%(V/V)]:无资料
最小点火能(mJ): 
爆燃点: 
爆速: 
最大燃爆压力(MPa): 
建规火险分级: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一般作业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搬运时轻装轻卸,保持包装完整,防止洒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酸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最高容许浓度:中 国 MAC:未制订标准前苏联MAC:未制订标准美国TLV—TWA:未制订标准美国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必要时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工作服。
手防护:必要时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后,淋浴更衣。避免长期反复接触。定期体检。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油状液体。
pH: 
熔点(℃):16
沸点(℃):230
相对密度(水=1):1.02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3.1
饱和蒸气压(kPa): 
燃烧热(kJ/mol):601.6
临界温度(℃): 
临界压力(MPa):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闪点(℃):>110
引燃温度(℃):引燃温度(℃):370
爆炸上限%(V/V):无资料
爆炸下限%(V/V):无资料
分子式:C4H10O2
分子量:90.12
蒸发速率: 
粘性: 
溶解性:微溶于乙醚,与水混溶,溶于乙醇等。
主要用途:用作溶剂和增湿剂,也用于制增塑剂、药物、聚酯树脂、聚氨基甲酸酯树脂等。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在常温常压下 稳定
禁配物:强氧化剂、酰基氯、酸酐、强酸。
避免接触的条件: 
聚合危害:不能出现
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属低毒类 LD50:小鼠经口:2.2g/kg,大鼠经口:1.8g/kg LC50:
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废弃注意事项: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 
UN编号: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 
包装方法: 
运输注意事项: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氧化剂、酸类等混装混运。船运时,应与机舱、电源、火源等部位隔离。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
RETCS号: 
IMDG规则页码: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国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 
国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 
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
参考文献:1.周国泰,化学危险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2.国家环保局有毒化学品管理办公室、北京化工研究院合编,化学品毒性法规环境数据手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3.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CHEMINFO Database.1998 4.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TECS Database, 1989
填表时间:年月日
填表部门: 
数据审核单位: 
修改说明: 
其他信息:3
MSDS修改日期: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