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2-1 (1,2,4-三氯苯,1,2,4-Trichlorobenzene)

1,2,4-三氯苯(120-82-1)名称与标识符

名称

中文别名:
1,2,4-三氯苯;三氯苯;1,2,4三氯苯;1,2,4-三氯苯标准溶液;1,2,5-三氯苯标准溶液;三氯苯,1,2,4-Trichlorobenzene;偏三氯苯;不对称 三氯化苯;三氯化苯(不对称);1,2,4-三氯(代)苯;1,2,4-三氯苯 溶液;甲苯中1,2,4-三氯苯;甲醇中1,2,4-三氯苯;1,2,4 -三氯苯;甲醇中1,2,4-三氯苯标样;1,2,4-三氯苯, 光谱级, 99% 最低;1,2,4-三氯苯 070-01 [6];1,2,4-三氯苯,H20≤50 ppm(by K.F.);1,2,4-三氯苯,含分子筛,H20≤50 ppm(by K.F.);
英文别名:
1,2,4-Trichlorobenzene;1,2,4-trichlorobenzol;1,2,5-Trichlorobenzene;1,3,4-Trichlorobenzene;hostetex L-pec;TRICHLOROBENZENE124-,,;Trichlorobenzene, 1,2,4-? Trichlorobenzol;Unsym-trichlorobenzene;1,2,4-Trichlorobenzene solution;1,2,4-Trichlorbenzene;1,2,4-Trichlorbenzol;1,2,4-Trichlorobenze;1,2,4-trichloro-benzene;1,4,5-trichlorobenzene;as-trichlorobenzene;Hipochem GM;Trojchlorobenzen;1,2,4-TCB;NSC 406697;ai3-07775;1.2.4-Tric;HostetexL-PEC;trojchlorobenzen(polish);1,2,4-TRICHLOROBENZENE SINGLE COMPONENT STANDARD FOR EPA;1,2,4-TRICHLOROBENZENE PESTANAL;1,2,4-TRICHLOROBENZENE, 1X1ML, MEOH, 200 UG/ML;1,2,4-TRICHLOROBENZENE, 99+%, &;NS00001861;1,2,4-Trichlorobenzene, for HPLC, >=99%;Z104478594;MFCD00000547;1,2,4-Trichlorobenzene 100 microg/mL in Hexane;1,2,4-Trichlorobenzene, Spectrophotometric Grade;F0001-0333;BRN 0956819;Benzene,1,2,4-trichloro-,radical ion(1-)(9ci);1,2,4-Trichlorobenzene-UL-14C;CAS-120-82-1;bmse000841;CHEMBL296348;1,2,4-TRICHLOROBENZENE [MI];1,2,4-triclorobenzene;EINECS 204-428-0;AMY40773;1,2,4-Trichlorobenzene, certified reference material, TraceCERT(R);120-82-1;NCGC00090833-04;1,4-Trichlorobenzol;SMR001216523;CHEBI:28222;Q1876830;Benzene,2,4-trichloro-;NCGC00254336-01;1,2,4-Trichlorobenzene, UV HPLC spectroscopic, 99.5%;1,2,4-Trichlorobenzene, anhydrous, >=99%;1,4-Trichlorobenzene;63697-18-7;InChI=1/C6H3Cl3/c7-4-1-2-5(8)6(9)3-4/h1-3;CCRIS 5945;BIDD:ER0328;J-503791;FT-0606251;2,4-dichlorophenyl chloride;1,2,4-Trichlorobenzene 10 microg/mL in Cyclohexane;1,2,4-TRICHLOROBENZENE [HSDB];104810-41-5;1,2,4-Trichlorobenzene, for synthesis, 99%;SCHEMBL22730;NCGC00090833-03;124-TCB;Trojchlorobenzen [Polish];NCGC00090833-02;T0376;MLS001050173;Benzene, 1,2,4-trichloro-, radical ion(1-);Tox21_300563;1,2,4-Trichlorobenzene 5000 microg/mL in Methanol;NSC-406697;UNII-05IQ959M1N;NCGC00258863-01;ghl.PD_Mitscher_leg0.137;NCGC00090833-01;DTXSID0021965;AKOS000120900;EN300-20533;C06594;1,2,4-Trichlorobenzene, PESTANAL(R), analytical standard;Trichlorobenzol;1,2,4-Trichlorobenzene, ReagentPlus(R), >=99%;EC 204-428-0;NSC406697;FT-0606243;Tox21_201311;05IQ959M1N;Benzene, 1,2,4-trichloro-;DTXCID701965;HSDB 1105;WLN: GR BG DG;Trichlorobenzene A;1,2,4-Trichlorobenzene solution 99%, SuperDry, Water≤50 ppm (by K.F.);1,2,4-Trichlorobenzene solution 99%, SuperDry, with molecular sieves ,Water≤50 ppm (by K.F.);1,2, 4-Trichlorobenzene;STL481897;1,2,4-Trichlorobenzene Solution in Methanol, 1000?g/mL;1ST000149-1000M;G77194;USEPA/OPP Pesticide Code: 081101;1,2,4trichlorobenzene;Trichlorobenzol A;TROJCHLOROBENZEN (POLISH);Hostetex Lpec;unsymTrichlorobenzene;1,2,4Trichlorobenzol;Trichlorobenzol H;MSK000149-1000M;204-428-0;FT41216;1,2,4-Trichlorobenzene Solution in Methanol, 1000ug/mL;1,2,4-Triclorobenceno (Spanish);1,3,4Trichlorobenzene;1,2,4-Trichlorobenzene (ACGIH);1,2,4-Triclorobenceno;

标识符

MDL:
MFCD00000547
InChIKey:
PBKONEOXTCPAFI-UHFFFAOYSA-N
Inchi:
1S/C6H3Cl3/c7-4-1-2-5(8)6(9)3-4/h1-3H
SMILES:
ClC1C=C(C=CC=1Cl)Cl

1,2,4-三氯苯(120-82-1)物化性质

实验特性

  • LogP : 3.64680
  • PSA : 0.00000
  • Merck : 9631
  • 折射率 : n20/D 1.571(lit.)
  • 水溶性 : 不溶
  • 沸点 : 214 °C(lit.)
  • 熔点 : 16 °C (lit.)
  • 蒸气压 : 1 mmHg ( 40 °C)
  • 闪点 : 华氏:230 °F
    摄氏:110 °C
  • 溶解度 : water: insoluble
  • 浓度 : 5000 μg/mL in methanol
  • 颜色与性状 : 无色液体[1]
  • 稳定性 : Stable. Incompatible with strong oxidizing agents. Combustible.
  • 溶解性 : 不溶于水,微溶于醇,可混溶于乙醚、苯、石油醚、二硫化碳及多数有机溶剂。[14]
  • 敏感性 : 对湿度敏感
  • 密度 : 1.454 g/mL at 25 °C(lit.)

计算特性

  • 精确分子量 : 179.93000
  • 氢键供体数量 : 0
  • 氢键受体数量 : 0
  •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 : 0
  • 同位素质量 : 179.930033g/mol
  • 重原子数量 : 9
  • 复杂度 : 94.3
  • 同位素原子数量 : 0
  •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 : 0
  •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 : 0
  •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 : 0
  •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 : 0
  • 共价键单元数量 : 1
  •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 : 无
  • 互变异构体数量 : 无
  • 表面电荷 : 0
  •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 : 0Ų

1,2,4-三氯苯(120-82-1)安全信息

1,2,4-三氯苯(120-82-1)国际标准相关数据

EINECS:
204-428-0

1,2,4-三氯苯(120-82-1)海关数据

海关编码:
29036990
海关数据:

中国海关编码:

2903999090

概述:

2903999090 其他芳烃卤化衍生物. 增值税率:17.0% 退税率:9.0% 监管条件:无 最惠国关税:5.5% 普通关税:30.0%

申报要素:

品名, 成分含量, 用途

Summary:

2903999090 halogenated derivatives of aromatic hydrocarbons VAT:17.0% Tax rebate rate:9.0% Supervision conditions:none MFN tariff:5.5% General tariff:30.0%

1,2,4-三氯苯(120-82-1)生产方法和用途

方法:
GC,NMR
1,2,4-三氯苯的制备以六六六无毒异构体为原料,可采用热分解、碱水分解、石灰乳分解三种方法制得,所得产品中含有少量1,2,3-三氯苯和1,3,5-三氯苯。此法得到的1,2,4-三氯苯含量最高。工艺过程为六六六无毒异构体与消石灰(50%~60%)的质量比为1∶0.666,水的用量为消石灰的10倍以上。操作时先取400kg六六六无毒异构体加入脱氯化氢器内,再将消石灰230kg、水3t-同加入配料槽内,搅拌20min后,再用泵送入脱氯化氢器内。通入蒸汽预热至60℃时开始往冷凝器夹层内放入冷水,至90℃时停止直接蒸汽加热,瞬间器内即沸腾。控制蒸汽压力为53.2~66.5kPa,调节冷凝水,使出口水温在50~55℃。三氯苯随水蒸气蒸出,经冷凝器冷凝而进入分液器内。因三氯苯比水重,所以沉于器底。由水上部溢流管流回脱氯化氢器内再利用。反应时间共8h,三氯苯即全部蒸出。然后停止加热,由分液器底部将三氯苯放人大桶即为成品;未反应的残渣由脱氯化氢器下口排入下水道。此法中熔化石灰石需1.3h,脱氯化氢需9.6h,共计约需11h。另一工艺过程为:水解温度210~215℃,压力1.96MPa,石灰乳过量10%条件下,将甲乙体完全分解为三氯苯,因此产率高,可达94%以上,无明显副反应,避免热解碳化物引起职业病,产品质量高,含1,2,4-三氯苯90%以上,排出废渣少,废液不多,易于综合利用,设备简单,生产强度高,但成本高于热解法,且水解釜腐蚀严重。烧碱加压水解法以六六六无毒体为原料,经与烧碱液混合,在加压下水解而得。此法水解温度180℃,压力0.98MPa,用联苯醚锅炉加热,反应70~80min后得到三氯苯,收率约94%。水解釜腐蚀速度较慢,为高压石灰乳法的11%,可消除职业中毒,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此法流程短,生产稳定,操作方便,工艺可行,但消耗碱,成本高,比石灰乳法产品中1,2,4-三氯苯含量低。(3)热解法此法工艺过程简单,设备生产强度大,能回收副产盐酸,成本低,但职业中毒严重。过去1,2,4-三氯苯主要依靠林丹副产的无效体加工成混合三氯苯,再分馏而得1,2,4-三氯苯。随着对林丹的限制,传统的三氯苯原料日益减少,国外目前工业化方法为二氯苯选择性氯化得到三氯苯混合物,然后采用分子筛吸附解析法和分子筛选择性异构化法先进技术,分离得到高纯度的1,2,4-三氯苯。
1.热解法干燥的六六六无毒体在热解釜中加热热即得三氯苯,同时副产大量氯化氢。2.碱解法六六六无毒体与石灰乳共热即得三氯苯,同时副产大量氯化钙液。上述二法所得三氯苯均为1,2,4-三氯苯;1,3,5-三氯苯;1,2,3-三氯苯三种异构体的混合物,以1,2,4-三氯苯为主要组分。石灰乳法生产的三氯苯中,1,2,4-三氯苯含量在75%以上,1,2,3-三氯苯约占20%。
用铁桶包装,贮存于阴凉通风处。按有毒危险品规定运输。
用途:
用作制造农药、变压器油、润滑油等的溶剂,染料载体,绝缘和冷却流体的添加剂,也是制造2,5-二氯苯酚的原料
1,2,4-三氯苯是合成杀螨剂三氯杀螨砜和除草剂麦草畏的中间体,还可用作医药、染料的原料,以及制备四氯苯和多氯酚的原料,也是用途很广的高沸点溶剂和变压器内电阻液的原料。
医药、染料、农药的原料,也是用途很广的高沸点溶剂,变压器内电阻液的原料。
溶剂。有机合成。杀虫剂。染料中间体。高纯1,2,4-三 氯苯也可满足变压器油、导热油等多方面的化工和电力工业产品生产的要求 。
溶剂。有机合成。杀虫剂。染料中间体。医药;染料;农药的原料,也是用途很广的高沸点溶剂,变压器内电阻液的原料。用于ICP-AES、AAS、AFS、ICP-MS、离子色谱等。滴定分析用标准溶液。校准仪器和装置;评价方法;工作标准;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其他

1,2,4-三氯苯(120-82-1)相关文献

1,2,4-三氯苯(120-82-1)参考资料

Reaxys RN:
956819
Beilstein:
956819
PubChem CID:

1,2,4-三氯苯(120-82-1) MSDS

基础信息

>
国标编号:61658CAS No.:120-82-1
中文名称:1,2,4-三氯苯英文名称:1,2,4-Trichlorobenzene
分子式:C6H3Cl3分子量:181.447018861771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本品对眼、上呼吸道、粘膜、皮肤有刺激作用。
慢性接触的工人出现头痛、恶心、上腹和心前区痛,部分工人肝大,有上呼吸道及眼结膜刺激症状。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急性毒性:LD50756mg/kg(大鼠经口);1390mg/kg(小鼠静注)

污染来源:1,2,4-三氯苯用作高熔点物质重结晶用溶剂、电器设备冷却剂、润滑油添加剂、脱脂剂、油溶性染料溶剂、白蚁驱除剂等,也用作制造2,5-二氯苯酚的原料。工业品为各种异构体(1,2,3-,1,2,4-,1,2,5-三氯苯)的混合物。上述生产和使用1,2,4-三氯苯的单位和部门,均能排放1,2,4-三氯苯。

对生物降解的影响:水中浓度5mg/L以上时,生化过程受到抑制。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与强氧化剂可发生反应。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气体。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直接进水样气相色谱法
目视法;嗅觉阈值法(1,2,4-三氯苯具有特殊气味,与1,2-二氯苯相似。水中嗅觉阈浓度为0.01mg/L)《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万本太主编

4.实验室监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GB/T17131-1997,水质)
丁酮法《化工企业空气中有害物质测定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
色谱/质谱法 美国EPA524.2方法

5.环境标准:
前苏联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10mg/m3
中国(待颁布) 饮用水源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0.02mg/L
前苏联(1975) 污水中有机物最大允许浓度 0.2mg/L
  水中嗅觉阈浓度 0.005mg/L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正在泄漏的1,2,4-三氯苯可用玻璃品或镀锌金属桶盛装,或筑防护堤。泄漏在水中的1,2,4-三氯苯,将沉于水底,并聚积在水底低洼处,可用泵抽出,放入玻璃品或金属桶内,泄漏的1,2,4-三氯苯要尽量避开水道和饮用水源;泄漏在土壤或地面上的1,2,4-三氯苯可用干砂土混合,将污染的土壤全部装入可密封的袋中后,或倒到空旷地方掩埋,或作为废弃物进行焚烧;泄漏在空旷地方的1,2,4-三氯苯可就地掩埋。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带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相应的防护服。
手防护:必要时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彻底清洗。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充分漱口、饮水,尽快洗胃。就医。

灭火方法: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砂土、干粉。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
1,2,4- 三氯苯  
化学品英文名称:
1,2,4-trichlorobenzene 
中文名称 2
英文名称 2
技术说明书编码:
620
CAS No.
120-82-1 
分子式:
C6H3Cl3
分子量:
181.45
第二部分:成分 / 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1,2,4-三氯苯
120-82-1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高浓度吸入引起呼吸道刺激、麻醉作用及肝损害。眼接触本品液体或雾,发刺激反应。对皮肤有刺激性,可引起化学灼伤。口服刺激口腔和胃肠道,可引起死亡。慢性影响:可发生肝、肾及呼吸系统损害。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
本品可燃,有毒,具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 15 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 15 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遇明火能燃烧。在空气中受热分解释出剧毒的光气和氯化氢气体。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灭火方法:
采用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砂土灭火。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防毒面具,戴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 / 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 MAC(mg/m3)
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 MAC(mg/m3)
10
TLVTN
未制定标准
TLVWN
ACGIH 5ppm,37mg/m3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防毒面具。
眼睛防护:
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
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彻底清洗。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
纯品
外观与性状:
无色液体。
pH
熔点 ( )
17.2
沸点 ( )
213.8
相对密度 ( =1)
1.45
相对蒸气密度 ( 空气 =1)
6.26
饱和蒸气压 (kPa)
0.13(38.4)
燃烧热 (kJ/mol)
2798.7
临界温度 ( )
无资料
临界压力 (MPa)
无资料
辛醇 / 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4.28
闪点 ( )
110
引燃温度 ( )
无资料
爆炸上限 %(V/V)
无资料
爆炸下限 %(V/V)
无资料
溶解性:
不溶于水,微溶于醇,可混溶于乙醚、苯、石油醚、二硫化碳。
主要用途:
用作溶剂及染料、绝缘液、杀虫剂的合成,也作热载体、及有机合成中间体。
其它理化性质: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禁配物:
强氧化剂。
避免接触的条件:
聚合危害:
 
分解产物: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LD50 756 mg/kg( 大鼠经口 )

LC50
:无资料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其它有害作用: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建议不要让其进入环境。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
用焚烧法处置。与燃料混合后,再焚烧。焚烧炉排出的卤化氢通过酸洗涤器除去。
废弃注意事项: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
61658 
UN 编号:
2321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
O53
包装方法:
液态:小开口钢桶;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固态:塑料袋或二层牛皮纸袋外全开口或中开口钢桶;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
运输注意事项:
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氧化剂、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 2 17 日国务院发布 )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 化劳发 [1992] 677 ) ,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 劳部发 423 ) 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 将该物质划为第 6.1 类毒害品。
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
参考文献:
 
填表时间:,
 
填表部门:
数据审核单位:
修改说明:
其他信息:
 
MSDS 修改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