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8-6 (N-乙酰神经氨酸,N-Acetylneuraminic acid)

CAS号:
131-48-6
中文名称:
N-乙酰神经氨酸
英文名称:
N-Acetylneuraminic acid
安全信息:
分子式:
C11H19NO9
分子量:
309.27
简介:
唾液酸(Sialic acid)唾液酸是9-碳单糖的衍生物。唾液酸可以阻止病菌入侵。唾液酸同时也是流感病毒的受体,是流感病毒结合在黏液细胞中的结合位点。

N-乙酰神经氨酸(131-48-6)名称与标识符

名称

中文别名:
唾液酸;醋纽拉酸;N-(-)-乙酰甘露糖胺丙酮酸;N-乙酰神经氨酸;N-乙酰神经氨酸 (唾液酸);N-乙酰神经氨酸水合物;N-乙酰神经氨酸(NANA);N-乙酰神经氨糖酸;N-乙酰-神经氨酸;1,2,3,5-四乙酰-β-D-呋喃核糖;N-乙酰基-D-神经氨酸;N-乙酰基神经氨酸;N-乙酰神经氨酸 USP标准品;N-乙酰神经氨酸(唾液酸);N-乙酰升级氨酸;壬二酸 异戊酸 铬酸;唾液酸 N-乙酰神经氨酸;唾液酸(燕窝酸);唾液酸,N-乙酰神经氨酸[培养菌发酵];乙酰神经氨酸;N-乙酰-D-神经氨酸;N-乙酰甘露糖胺丙酮酸;燕窝酸;乙酰基神经氨酸;N-乙酰甘露糖胺丙酮酸 水合物;唾液酸 水合物;5-乙酰氨基-3,5-双脱氧-D-丙三基-D-半乳糖唾液酸;氧-唾液酸;N-乙酰涎酸;N-乙醯神經胺糖酸;唾液酸( N-乙酰-神经氨酸);唾液酸水合物;methyl 5-amino-1H-pyrazole-3-carboxylate 5-氨基-1H-吡唑-3-羧酸甲酯;N-ACETYLNEURAMINIC ACID N-乙酰神经氨酸/唾液酸;扎那米韦中间体NANA;唾液酸(N-乙酰神经氨酸);N-乙酰神经氨酸(发酵法);N-乙酰神经氨酸/唾液酸;
英文别名:
N-Acetylneuraminic acid;5-Acetamido-3,5-dideoxy-D-glycero-D-galactonulosonic acid;o-Sialic acid;Galactononulosonic acid;Lactaminic acid;NANA;N-Acetylneuraminic Acid Hydrate;(-)-N-ACETYLNEURAMIC ACID;ACETYLNEURAMINIC ACID, N-(RG);N-​Acetylneuraminic Acid;N-ACETYL-D-[2-13C]NEURAMINIC ACID;5-AcetaMido-3,5-Dideoxy-D-Glycero-D-Galacto-Nonulopyranosonic Acid;5-AcetaMido-3,5-dideoxy-D-glycero-D-galactononulosonic acid;5-Acetamido-3,5-dideoxy-D-glycero-D-galactononulosonic acid,Lactaminic acid,NAN;Aceneuramic acid;N-acetyl-D-neuraminic acid;NAN;NANA H2O;NANA TYPE IV-S;NANA TYPE VI;NEU5AC;SIALIC ACID;sialic acid powder;Sialomucin;5-Acetamido-3,5-dideoxy-D-glycero-D-galacto-nonulopyranosonic Acid Hydrate;NANA Hydrate;Neu5Ac Hydrate;5-(Acetylamino)-3,5-Dideoxy-D-glycero-D-galacto-non-2-ulopyranosonic Acid;N-Acetyl-Neuraminic Acid;D-glycero-5-acetamido-3,5-dideoxy-D-galacto-Non-2-ulo-pyranosonic Acid;5-(Acetylamino)-3,5-Dideoxy-D-glycero-D-galacto-non-2-nonulosonic Acid;5-(Acetylamino)-3,5-Dideoxy-D-glycero-D-galacto-2-nonulopyranosonic Acid;5-(Acetylamino)-3,5-Dideoxy-D-glycero-D-galacto-2-nonulosonic Acid;N-acetylneuraminate;NeuAc;Acido aceneuramico;Acide aceneuramique;Acidium aceneuramicum;5-(acetylamino)-3,5-dideoxy-d-glycero-d-galacto-2-nonulosonicaci;5-ACETAMIDO-3,5-DIDEOXY-D-GLYCERO-D-GALACTO-2-NONU;5-ACETAMIDO-3,5-DIDEOXY-D-GLYCERO-D-GALACTO-2-NONULOSONIC ACID;5-ACETYLAMINO-3,5-DIDEOXY-D-GLYCERO-D-GALACTO-2-NONULOSONIC ACID;5-acetamido-3,5-dideoxy-D-glycero-D-galacto-non-2-ulopyranosonic acid;SQVRNKJHWKZAKO-LUWBGTNYSA-N;131-48-6;Epitope ID:146100;489-46-3;F_FULL_00010000000000_GS_6869;NSC111756;5-(acetylamino)-3,5-dideoxy-d-glycero-d-galacto-2-nonulosonicaci;Galactononulosonic acid;(4S,5R,6R)-5-acetamido-2,4-bis(oxidanyl)-6-[(1R,2R)-1,2,3-tris(oxidanyl)propyl]oxane-2-carboxylic acid;WURCS=2.0/1,1,0/(Aad21122h-2x_2-6_5*NCC/3=O)/1/;CHEMBL4280954;bmse000057;A806270;NSC 111756;5-N-Acetylneuraminic acid;5-n-acetyl-neuraminic acid;(4S,5R,6R)-5-acetamido-2,4-dihydroxy-6-[(1R,2R)-1,2,3-trihydroxypropyl]tetrahydropyran-2-carboxylic acid;CHEBI:17012;Acid, N-Acetylneuraminic;BDBM50468556;N Acetylneuraminic Acid;SCHEMBL236448;C00270;AKOS025311078;Neuraminic acid, N-acetyl-;Acid, Sialic;5-N-Acetyl-D-neuraminic acid;N-Acetyl-b-neuraminate;A-1600;Q27120624;UNII-TIP79W5HPN;5-(acetylamino)-3,5-dideoxy-D-glycero-b-D-galacto-2-Nonulopyranosonate;N-acetyl-beta-neuraminic acid;5-(acetylamino)-3,5-dideoxy-delta-glycero-delta-galacto-2-Nonulosonic acid;5-N-Acetyl-beta-delta-neuraminic acid;MFCD00006620;EN300-174088;.BETA.-NEURAMINIC ACID, N-ACETYL-;N-acetylneuramic acid;(-)-N-acetyl-beta-neuraminic acid;N-ACETYL-.BETA.-D-NEURAMINIC ACID;(-)-N-ACETYL-.BETA.-NEURAMINIC ACID;5-N-Acetyl-b-D-neuraminic acid;(2S,4S,5R,6R)-5-acetamido-2,4-dihydroxy-6-[(1R,2R)-1,2,3-trihydroxypropyl]oxane-2-carboxylic acid;CCG-267571;AKOS016004587;MLS002207179;beta-5-acetamido-3,5-dideoxy-delta-glycero-delta-galacto-Nonulopyranosonate;5-(acetylamino)-3,5-dideoxy-D-glycero-beta-D-galacto-non-2-ulopyranosonic acid;N-Acetyl-b-D-neuraminate;CHEMBL165084;Z1741971506;N-Acetyl-delta-neuraminate;DB04265;5-N-Acetylneuraminate;D-GLYCERO-.BETA.-D-GALACTO-2-NONULOPYRANOSONIC ACID, 5-(ACETYLAMINO)-3,5-DIDEOXY-;beta-5-acetamido-3,5-dideoxy-delta-glycero-delta-galacto-Nonulopyranosonic acid;028D6D24-32A0-45ED-857E-4138653435FB;D-GLYCERO-D-GALACTO-NONULOPYRANOSONIC ACID, 5-ACETAMIDO-3,5-DIDEOXY-, .BETA.-;aceneuramic-acid;5-(acetylamino)-3,5-dideoxy-delta-glycero-delta-galacto-2-Nonulosonate;5-acetamido-3,5-dideoxy-D-glycero-D-galacto-Nonulosonate;4mnp;N-Acetyl-delta-neuraminic acid;5-acetamido-3,5-dideoxy-delta-glycero-delta-galacto-Nonulosonic acid;NS00069207;Neuraminic acid, N-acetyl;5-(acetylamino)-3,5-dideoxy-delta-glycero-beta-delta-galacto-2-Nonulopyranosonic acid;TIP79W5HPN;SLB;N-Acetyl-beta-delta-neuraminic acid;5-N-ACETYL-BETA-D-NEURAMINIC ACID;N-Acetylneuraminic acid, from Escherichia coli, >=98%;19342-33-7;5-(acetylamino)-3,5-dideoxy-D-glycero-b-D-galacto-2-Nonulopyranosonic acid;(2S,4S,5R,6R)-5-Acetamido-2,4-dihydroxy-6-((1R,2R)-1,2,3-trihydroxypropyl)tetrahydro-2H-pyran-2-carboxylic acid;BDBM50063302;AS-13907;N-(-)-ACETYLNEURAMINIC ACID;BRD-K36262466-001-06-3;5-(acetylamino)-3,5-dideoxy-delta-glycero-beta-delta-galacto-2-Nonulopyranosonate;Acetylneuraminic acid;A1105;C19910;b-5-acetamido-3,5-dideoxy-D-glycero-D-galacto-Nonulopyranosonate;N-Acetyl-b-D-neuraminic acid;SMR000857174;N-Acetylneuraminic acid, cell culture tested, >=95%;5-(acetylamino)-3,5-dideoxy-D-glycero-D-galacto-2-Nonulosonate;Neu-5Ac;5-N-Acetyl-delta-neuraminate;5-acetamido-3,5-dideoxy-D-glycero-beta-D-galacto-non-2-ulopyranosonic acid;N-ACETYL-.BETA.-NEURAMINIC ACID;N-Acetyl-D-neuraminate;N-Acetyl-beta-delta-neuraminate;b-5-acetamido-3,5-dideoxy-D-glycero-D-galacto-Nonulopyranosonic acid;AC-24185;s4792;(-)-N-Acetylneuraminic acid, synthetic, crystalline;5-acetamido-3,5-dideoxy-delta-glycero-delta-galacto-Nonulosonate;DTXSID80864309;N-Acetylsialic acid;CHEBI:45744;beta-Neu5Ac;b-sialic acid;5-N-Acetyl-delta-neuraminic acid;N-Acetylneuraminic acid, synthetic, >=95%;N-ACETYL-.BETA.-NEURAMINIC ACID, (-)-;N-Acetylsialate;N-acetyl-beta-D-neuraminic acid;SCHEMBL22412;Lactaminate;5-N-Acetyl-D-neuraminate;N-Acetylneuramate;N-Acetylneuraminic acid, analytical standard;BETA-SIALIC ACID;N-acetyl-neuraminate;(2S,4S,5R,6R)-5-acetamido-2,4-dihydroxy-6-[(1R,2R)-1,2,3-trihydroxypropyl]tetrahydropyran-2-carboxylic acid;4mmp;Neuraminic acid, N-acetyl- Starburst 4th Generation;

标识符

MDL:
MFCD00006620
InChIKey:
SQVRNKJHWKZAKO-LUWBGTNYSA-N
Inchi:
1S/C11H19NO9/c1-4(14)12-7-5(15)2-11(20,10(18)19)21-9(7)8(17)6(16)3-13/h5-9,13,15-17,20H,2-3H2,1H3,(H,12,14)(H,18,19)/t5-,6+,7+,8+,9+,11?/m0/s1
SMILES:
O1C(C(=O)O[H])(C([H])([H])[C@@]([H])([C@]([H])([C@]1([H])[C@@]([H])([C@@]([H])(C([H])([H])O[H])O[H])O[H])N([H])C(C([H])([H])[H])=O)O[H])O[H]
BRN:
1716283

N-乙酰神经氨酸(131-48-6)物化性质

实验特性

  • LogP : -3.48090
  • PSA : 176.78000
  • Merck : 8484
  • 折射率 : -32 ° (C=1, H2O)
  • 水溶性 : 50 g/L (20 ºC)
  • 沸点 : 395.6°C at 760 mmHg
  • 熔点 : 186°C(lit.)
  • 闪点 : 193ºC
  • 溶解度 : 50 g/L (20°C)
  • 颜色与性状 : 无色结晶
  • 稳定性 : Stable. Incompatible with strong oxidizing agents.
  • 溶解性 : 溶于水和甲醇,微溶乙醇,不溶于乙醚,丙酮和氯仿。
  • 敏感性 : Air Sensitive
  • 酸度系数(pKa) : 2.41±0.54(Predicted)
  • 比旋光度 : -32 º (c=2,water)
  • 密度 : 1.3580 (rough estimate)

计算特性

  • 精确分子量 : 309.10600
  • 氢键供体数量 : 7
  • 氢键受体数量 : 9
  •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 : 5
  • 同位素质量 : 309.10598118 g/mol
  • 重原子数量 : 21
  • 复杂度 : 403
  • 同位素原子数量 : 0
  •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 : 6
  •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 : 0
  •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 : 0
  •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 : 0
  • 共价键单元数量 : 1
  •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 : -3.5
  • 互变异构体数量 : 2
  • 表面电荷 : 0
  •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 : 177
  • 分子量 : 309.27

N-乙酰神经氨酸(131-48-6)安全信息

N-乙酰神经氨酸(131-48-6)国际标准相关数据

EINECS:
205-023-1

N-乙酰神经氨酸(131-48-6)海关数据

海关编码:
29329970
海关数据:

中国海关编码:

2932999099

概述:

2932999099. 其他仅含氧杂原子的杂环化合物. 增值税率:17.0%. 退税率:13.0%. 监管条件:无. 最惠国关税:6.5%. 普通关税:20.0%

申报要素:

品名, 成分含量, 用途

Summary:

2932999099. othe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with oxygen hetero-atom(s) only. VAT:17.0%. Tax rebate rate:13.0%. . MFN tariff:6.5%. General tariff:20.0%

N-乙酰神经氨酸(131-48-6)生产方法和用途

用途:

1,神经节苷脂水平的降低与早期营养不良和学习能力降低有关,而补充唾液酸可以提高动物的学习行为。

2,足够的唾液酸供应对于低出生体重儿童脑功能的正常发育可能尤其重要。

生产方法:

唾液酸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合成法、酶合成法、天然产物提取法和微生物发酵法等。

一,化学合成法

采用N-乙酰甘露糖胺和二叔丁基氧代丁二酸的钾盐缩合,再在碱的催化下脱羧作用可生成N-乙酰神经氨酸。在酸性醇溶液中,在铟的催化下,对N-乙酰甘露糖胺用A-溴甲基丙烯酸进行丙烯基化,再进行臭氧分解得到N-乙酰神经氨酸。D.Meind等则以N-乙酰神经氨酸甲酯出发合成了2-脱氧-2,3-脱氢-N-乙酰神经氨酸。使用化学法合成唾液酸反应条件苛刻,需要铟等一些贵重金属作为催化剂,唾液酸收率较低。另外,化学法合成通常和酶法合成结合起来。

二,酶法合成法

Ethan.S.Simon等用N-乙酰甘露糖胺、丙酮酸钠和ATP在唾液酸醛缩酶的催化下合成N-乙酰神经氮酸。Isafumimaru等用N-乙酰葡萄糖胺2-差向异构酶实现了唾液酸的全酶合成并简化了唾液酸的纯化工艺。酶法生产唾液酸具有转化率高、提取简单、产品纯度高等优点,但对合成所用原料要求高,价格较为昂贵,唾液酸醛缩酶不易获得,限制了生产规模的扩大。

三,天然产物提取法

唾液酸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都有其分布。唾液酸以糖复合物的形式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表面,但其含量较少,部分唾液酸含量相对丰富的天然资源。

LekhRaj等从禽蛋的蛋黄膜和系带中提取唾液酸已获成功并己应用于生产,M.W.Whitehouse和MasskarnShimatani分别从牛乳乳清和酪蛋白中提取唾液酸;日本的雪印公司也做了相应的研究。另外,国内有冯万样、高剑峰等从猪血中提取唾液酸。
由于唾液酸在天然原料中含量比较低,而且组成成分远比发酵液中复杂,分离提纯过程也比较复杂,回收率较低,需要一些特殊的设备,造成的污染也大。但是天然原料的提取物品质好,要扩大到工业化生产又比较容易,并且容易给人以安全感,投入到食品添加剂和医药的应用中去比较容易获得批准。

四,微生物发酵法

聚唾液酸以荚膜的形式存在于少数几种细菌细胞的表面。用固体培养这些细菌时,聚唾液酸是以夹膜的形式附于细胞表面;用液体培养时,聚唾液酸以粘液的形式释放到发酵液中。聚唾液酸进行酸水解或酶水解后,分离纯化可得到唾液酸,这为制取唾液酸类药物提供了工业化基础。

1988年,L.BRodriguez-Aparicio等利用大肠杆菌K-235发酵生产聚唾液酸产量为1350mg/L。郭良栋等用大肠杆菌C-8发酵生产聚唾液酸,产量为1200mg/L。詹晓北等用大肠杆菌K235发酵生产聚唾液酸和唾液酸,聚唾液酸的产量达到3500mg/L。微生物发酵属于生物化学过程,所用原料相对低廉,因而在唾液酸的生产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国外关于唾液酸的研究很多,但是主要都是关于唾液酸及其衍生物生物生理活性的研究。我国对唾液酸生产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主要是关于高产唾液酸菌株的选育,培养基优化以及从猪血和蛋黄中提取。  

N-乙酰神经氨酸(131-48-6)谱图信息

1H NMRBrukerWater
1H NMR
GC-MS
GC-MS

N-乙酰神经氨酸(131-48-6)上下游

N-乙酰神经氨酸(131-48-6)参考资料

Reaxys RN:
1716283
Beilstein:
1716283
PubChem CID:

N-乙酰神经氨酸(131-48-6) MSDS

基础信息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产品名称: 唾液酸按照GB/T 16483、GB/T 17519 编制
修订日期: 2019年7月15日最初编制日期: 2019年7月15日
版本: 1.0
第1部分 化学品
1.1 名称标识符
名称: N-乙酰神经氨酸N-Acetylneuraminic acid
CAS NO.: 131-48-6
MDL:MFCD00006620
InChIKey:SQVRNKJHWKZAKO-LUWBGTNYSA-N
1.2 鉴别的其他方法
暂无数据资料
1.3 有关的确定了的物质或混合物的用途和建议不适合的用途
仅供科研用途,不作为药物、家庭备用药或其它用途。
第2部分 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

GHS危险性类别:

无危害分类

标签要素:
象形图: 无危险图标
警示词: 无警示词。
危险性说明:

防范说明:
  • 预防措施:

    —— 无

  • 事故响应:

    —— 无

  • 安全储存:

    —— 无

  • 废弃处置:

    —— 无

物理和化学危险:
健康危害:
环境危害:
第3部分 成分/组成信息
组分浓度或浓度范围(质量分数,%)CAS No.
N-acetylneuraminic acid100%131-48-6
第4部分 急救措施
急 救:
吸 入: 如果吸入,请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晴接触: 分开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立即就医。
食 入: 漱口,禁止催吐。立即就医。
对保护施救者的忠告: 将患者转移到安全的场所。咨询医生。出示此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给到现场的医生看。
对医生的特别提示: 无资料
第5部分 消防措施
灭火剂:

用水雾、干粉、泡沫或二氧化碳灭火剂灭火。

避免使用直流水灭火,直流水可能导致可燃性液体的飞溅,使火势扩散。

特别危险性:

无资料

灭火注意事项及防护措施:

消防人员须佩戴携气式呼吸器,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发出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隔离事故现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收容和处理消防水,防止污染环境。

第6部分 泄露应急处理
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携气式呼吸器,穿防静电服,戴橡胶耐油手套。

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

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消除所有点火源。

根据液体流动、蒸汽或粉尘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环境保护措施: 收容泄漏物,避免污染环境。防止泄漏物进入下水道、地表水和地下水。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

小量泄漏:尽可能将泄漏液体收集在可密闭的容器中。用沙土、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并转移至安全场所。禁止冲入下水道。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封闭排水管道。用泡沫覆盖,抑制蒸发。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7部分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操作人员应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操作处置应在具备局部通风或全面通风换气设施的场所进行。

避免眼和皮肤的接触,避免吸入蒸汽。

个体防护措施参见第8部分。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如需罐装,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避免与氧化剂等禁配物接触(禁配物参见第10部分)。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使用后洗手,禁止在工作场所进饮食。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库温不宜超过37°C。

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禁配物参见第10部分)。

保持容器密封。

远离火种、热源。

库房必须安装避雷设备。

排风系统应设有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置。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第8部分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组分名称CAS标准来源限值备注
N-acetylneuraminic acid131-48-6GBZ 2.1——2007

MAC:

PC-TWA:

PC-STEL:

生物限制:

无资料

监测方法:

GBZ/T 160.1 ~ GBZ/T 160.81-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系列标准), EN 14042 工作场所空气 用于评估暴露于化学或生物试剂的程序指南

工程控制:

作业场所建议与其它作业场所分开。

密闭操作,防止泄漏。

加强通风。

设置自动报警装置和事故通风设施。

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泻险区。

设置红色区域警示线、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并设置通讯报警系统。

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个体防护装备: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携气式呼吸器。

手防护:戴橡胶耐油手套。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睛。

皮肤和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第9部分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结晶

气味: 无资料

pH值: 无资料

熔点/凝固点(°C): 184-186 °C (dec.)(lit.)

沸点、初沸点和沸程(°C): 395.6ºC at 760 mmHg

自燃温度(°C): 无资料

闪点(°C): 81°C(lit.)

分解温度(°C): 无资料

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无资料

蒸发速率[乙酸(正)丁酯以1计]: 无资料

饱合蒸气压(kPa): 5.5E-30mmHg at 25°C

易燃性(固体、气体): 无资料

相对密度(水以1计): 1.727 g/cm3

蒸气密度(空气以1计): 无资料

气味阈值(mg/m³): 无资料

n-辛醇/水分配系数(lg P): 无资料

溶解性: 水溶性:50 g/L (20 ºC)

黏度: 无资料

第10部分 稳定性和反应性
稳定性: 正常环境温度下储存和使用,本品稳定。
危险反应: 无资料
避免接触的条件: 静电放电、热、潮湿等。
禁配物: 无资料
危险的分解产物: 无资料。
第11部分 毒理学信息
急性毒性:

经口: 无资料

吸入: 无资料

经皮: 无资料

皮肤刺激或腐蚀:

无资料。

眼睛刺激或腐蚀:

无资料。

呼吸或皮肤过敏:

无资料。

生殖细胞突变性:

无资料。

致癌性:

无资料。

生殖毒性:

无资料。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

无资料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

无资料

吸入危害:

无资料

第12部分 生态学信息
生态毒性: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 无资料

溞类急性活动抑制试验: 无资料

藻类生长抑制试验: 无资料

对微生物的毒性: 无资料

持久性和降解性:

无资料。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无资料。

土壤中的迁移性:

无资料。

第13部分 废弃处置
废弃化学品:

尽可能回收利用。

如果不能回收利用,采用焚烧方法进行处置。

不得采用排放到下水道的方式废 弃处置本品。

污染包装物:

将容器返还生产商或按照国家和地方法规处置。

废弃注意事项:

废弃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

处置人员的安全防范措施参见第8部分。

第14部分 运输信息
联合国编号危险货物编号(UN号): 非危险货物(仅供参考,请核实)
联合国运输名称: 非危险货物(仅供参考,请核实)
联合国危险性分类: 非危险货物(仅供参考,请核实)
包装类别: 非危险货物(仅供参考,请核实)
包装方法: 按照生产商推荐的方法进行包装,例如:开口钢桶。安瓿瓶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等。
海洋污染物(是/否):
运输注意事项:

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严禁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

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

使用槽(罐)车运输时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

夏季最好早晚运输。

运输途中应防暴晒、雨淋,防高温。

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

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

运输工具上应根据相关运输要求张贴危险标志、公告。

第15部分 法规信息

下列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对该化学品的管理作相应的规定:

组分 N-acetylneuraminic acid CAS: 131-48-6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止法: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2015): 未列入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危险品化学品目录(2015): 未列入

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名录(2017): 未列入

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

首批和第二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 未列入

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

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目录: 未列入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

麻醉药品品种目录: 未列入

精神药品品种目录: 未列入

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

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2013): 列入

第16部分 其他信息
编写和修订信息:

本版为第1.0版,按照GB/T 16483-2008、GB/T 17519-2013、GB 30000系列分类标准编制。

参考文献:

【1】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国际化学品安全卡(ICSC),网址:http://www.ilo.org/dyn/icsc/showcard.home。

【2】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网址:http://www.iarc.fr/。

【3】OECD 全球化学品信息平台,网址:http://www.echemportal.org/echemportal/index?pageID=0&request_locale=en。

【4】美国 CAMEO 化学物质数据库,网址:http://cameochemicals.noaa.gov/search/simple。

【5】美国医学图书馆:化学品标识数据库,网址:http://chem.sis.nlm.nih.gov/chemidplus/chemidlite.jsp。

【6】美国环境保护署:综合危险性信息系统,网址:http://cfpub.epa.gov/iris/。

【7】美国交通部:应急响应指南,网址:http://www.phmsa.dot.gov/hazmat/library/erg。

【8】德国GESTIS-有害物质数据库,网址:http://gestis-en.itrust.de/。

缩略语和首字母缩写:

MAC:最高容许浓度(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 指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

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time weighted average), 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 h工作日、40 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short term exposure limit), 指在遵守PC-TWA前提下允许短时间(15 min)接触的浓度。

如有疑问,请联系 sds@xixisys.com 咨询。
免责声明:

本SDS的信息仅适用于所指定的产品,除非特别指明, 对于本产品与其它物质的混合物等情况不适用。 本SDS只为那些受过适当专业训练的该产品的使用人员提供产品使用安全方面的资料。 本SDS的使用者,须对该SDS的适用性作出独立判断。由于使用本SDS所导致的伤害,本SDS的编写者将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