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74-9 (氯丹,Chlordane)

结构式:
CAS号:
57-74-9
中文名称:
氯丹
英文名称:
Chlordane
安全信息:
分子式:
C10H6Cl8
分子量:
409.778635501862
管制类

氯丹(57-74-9)名称与标识符

名称

中文别名:
氯丹;氯丹农药溶液;1,2,4,5,6,7,8,8-八氯-2,3,3a,4 ,7,7a-六氢-亚甲桥茚(八氯化茚);八氯化茚;
英文别名:
4,7-Methano-1H-indene,1,2,4,5,6,7,8,8-octachloro-2,3,3a,4,7,7a-hexahydro-;1 2 4 5 6 7 8 8-OCTACHLORO-4 7-METHANO-3 A 4 7 7A-TETRAHYDROINDANE;Chlordane;Chlordane (mixture of isomers) ,;Chlordane, technical;(1Ξ,2Ξ,3aΞ,4Ξ,7Ξ,7aΞ)-1,2,4,5,6,7,8,8-octachloro-2,3,3a,4,7,7a-hexahydro-4,7-methano-1H-indene;1,2,4,5,6,7,8,8-octachloro-2,3,3a,4,7,7a-hexahydro-4,7-methano-1H-indene;1,2,4,5,6,7,8,8-octachloro-2,3,3a,4,7,7a-hexahydro-4,7-methanoindene;1-exo,2-endo-4,5,6,7,8,8-octachloro-3a,4,7,7a-tetrahydro-4,7-methanoindane;CD 68;Cortilan-neu;Dowchlor;ENT 9932;HCS 3260;M 140;NSC 8931;Octachloro-4,7-methanotetrahydroindane;Oktaterr;Tat Chlor 4;Toxichlor;1,2,4,5,6,7,8,8-Octachloro-4,7-methano-3a,4,7,7a-tetrahydroindane;beta-Chlordane;1,2,4,5,6,7,8,8-octachloro-2,3,3a,4,7,7a-hexahydro-1H-4,7-methanoindene;CHEMBL196537;Chlordane (technical grade);1,4,5,6,7,8,8-Ottochloro-3a,4,7,7a-tetraidro-4,7-endo-metano-indano;Dichlorochlordene;WLN: L C555 A IUTJ AG AG BG DG EG HG IG JG;ENT-9932;1,4,5,6,7,8,8-Octachloro-2,3,3a,4,7,7a-hexahydro-4,7-methanoindene;1,4,5,6,7,8,8-Octachloro-3a,4,7,7a-tetrahydro-4,7-methanoindan;Chlordane (technical) 2000 microg/mL in Methanol;4, 1,2,4,5,6,7,8,8-octachloro-2,3,3a,4,7,7a-hexahydro-;Chlordane (mixture of isomers);Tox21_200290;Octachlor;Chloordaan;CAS-57-74-9;HCS-3260;5103-74-2;Chlordane (Technical);SCHEMBL21186621;Ortho-Klor;4,7-Methano-1H-indene, 1,2,4,5,6,7,8,8-octachloro-2,3,3a,4,7,7a-hexahydro-, (1.alpha.,2.alpha.,3a.alpha.,4.beta.,7.beta.,7a.alpha.)-;1,4,5,6,7,8,8-Octachloro-3a,4,7,7a-tetrahydro-4,7-methanoindane;57-74-9;cis-Photochlordane;SD 5532;4, 1,2,4,5,6,7,8,8-octachloro-3a,4,7,7a-tetrahydro-;12789-03-6;BDBM50410490;Chlorodane;DSSTox_RID_77241;ALPHA-CHLORDANE;4,7-Methano-1H-indene, 1,2,4,5,6,7,8,8-octachloro-2,3,3a,4,7,7a-hexahydro-, (1.alpha.,2.beta.,3a.alpha.,4.beta.,7.beta.,7a.alpha.)-;1,2,4,5,6,7,10,10-Octachloro-4,7,8,9-tetrahydro-4,7-methyleneindane;SCHEMBL75811;DSSTox_GSID_23954;Chlor kill;CID 45356234;Chlordane (technical) 100 microg/mL in Hexane;Q417134;Octachlorodihydrodicyclopentadiene;trans-Chlordane;NCGC00091433-01;Chlordane, liquid;Shell sd-5532;Chlordane, technical grade;NSC8931;1,4,5,6,7,8,8-Octachloro-2,3,3a,4,7,7a-hexahydro-4,7-methanoindan;Octa-Klor;DSSTox_CID_28117;Chlorindan;NSC-8931;Synklor;Photochlordane;1,4,5,6,7,8,8-Octachloor-3a,4,7,7a-tetrahydro-4,7-endo-methano-indaan;Chlor Kil;NCGC00091433-03;1,3,4,7,8,9,10,10-octachlorotricyclo[5.2.1.0(2,6)]dec-8-ene;1,4,5,6,7,8,8-Octachloro-4,7-methano-3a,4,7,7a-tetrahydroindane;1,5:2,4-Dimethanopentalene, 1,2,5,6,6,6a,7,8-octachlorooctahydro-, (1R,2S,3aS,4S,5R,6aS,7R,8R)-rel-;CAS-12789-03-6;Chlordane-technical;FT-0602992;4,7-Methano-1H-indene, 1,2,4,5,6,7,8,8-octachloro-2,3,3a,4,7,7a-hexahydro-;DTXCID0028117;Technical chlordane;1,4,5,6,7,8,8-Octachlor-3a,4,7,7a-tetrahydro-4,7-endo-methano-indan;.gamma.-Chlordan;BIWJNBZANLAXMG-UHFFFAOYSA-N;NS00002760;1,2,4,5,6,7,8,8-Octachloro-2,3,3a,4,7,7a-hexahydro-4,7-methanoindan;Velsicol 1068;1,4,5,6,7,10,10-Octachloro-4,7,8,9-tetrahydro-4,7-methyleneindane;Topiclor;Chlorodane technical; Chlordan; Chlorindan; Octachlor; Kypchlor;;GTPL2831;33442-85-2;NCGC00254266-01;Chlordan;NCI-C00099;Kypchlor;1,3,4,7,8,9,10,10-Octachlorotricyclo[5.2.1.02,6]dec-8-ene;5103-71-9;Tox21_300586;ENT-25,552-x;Clordan;CHEBI:34623;cis-Chlordane;J-005552;NCGC00257844-01;1,5:2,4-Dimethanopentalene, 1,2,5,6,6,6a,7,8-octachlorooctahydro-, (1alpha,2alpha,3aalpha,4beta,5alpha,6aalpha,7R*,8R*)-;ENT-9,932;Chlordane (technical) 10 microg/mL in Cyclohexane;1,4,5,6,7,8,8-Octachloro-3a,4,7,7a-hexahydro-4,7-methylene indane;DTXSID7020267;DB-225892;1ST20320-100E;DB-053095;Chlordane Solution in Ethyl acetate, 100ug/mL;cis-Chlordan;

标识符

MDL:
MFCD00072502
InChIKey:
BIWJNBZANLAXMG-UHFFFAOYSA-N
Inchi:
1S/C10H6Cl8/c11-3-1-2-4(5(3)12)9(16)7(14)6(13)8(2,15)10(9,17)18/h2-5H,1H2
SMILES:
ClC12C(=C(C(C1(Cl)Cl)(C1CC(C(C12)Cl)Cl)Cl)Cl)Cl

氯丹(57-74-9)物化性质

实验特性

  • LogP : 5.68280
  • PSA : 0.00000
  • 折射率 : nD25 1.56-1.57
  • 沸点 : 492.46°C (rough estimate)
  • 熔点 : 106-108 ºC
  • 闪点 : 华氏:10.4 °F
    摄氏:-12 °C
  • 浓度 : 5000 μg/mL in methanol
  • 颜色与性状 : 灰白色粉末
  • 稳定性 : Stable, but readily decomposed by moderately strong alkaline solutions. Corrodes iron and zinc and attacks some types of polymer. Incompatible with strong oxidizing agents.
  • 敏感性 : 对光敏感
  • 密度 : 1.80

计算特性

  • 精确分子量 : 405.79800
  • 氢键供体数量 : 0
  • 氢键受体数量 : 0
  •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 : 0
  • 同位素质量 : 405.798
  • 重原子数量 : 18
  • 复杂度 : 459
  • 同位素原子数量 : 0
  •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 : 0
  •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 : 6
  •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 : 0
  •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 : 0
  • 共价键单元数量 : 1
  •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 : 4.9
  •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 : 0A^2

氯丹(57-74-9)国际标准相关数据

EINECS:
200-659-6

氯丹(57-74-9)海关数据

海关编码:
29038200

氯丹(57-74-9)生产方法和用途

方法:
环戊二烯用氯气氯化,在40-60℃得到四氯环戊烷,进一步加热、通氯,得到多氯环戊烷,将其在汽化釜中气化后与氯气在500-560℃氯解得到六氯环戊二烯。六氯环戊二烯在55℃左右与环戊二烯反应生成氯啶,然后在80℃左右通氯,就得到氯丹。
用途:
环戊二烯类含氯杀虫剂,用于杀灭地下害虫,如蝼蛄、地老虎、稻草害虫等,对防治白蚁效果显著。
有机氯杀虫剂

氯丹(57-74-9)相关文献

氯丹(57-74-9)参考资料

Reaxys RN:
Beilstein:
200-349-0
PubChem CID:

氯丹(57-74-9) MSDS

基础信息

>
国标编号:61876CAS No.:57-74-9
中文名称:氯丹英文名称:Chlordane
分子式:C10H6Cl8分子量:409.778635501862
蒸汽压: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氯丹,M-410
化学品英文名称:Chlordane,Octachlor
中文俗名或商品名: 
Synonyms: 
CAS No.:57-74-9
分子式:C10H6Cl8
分子量:409.78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纯化学品  混合物
             化学品名称:氯丹,M-410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
氯丹无资料57-74-9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无资料
健康危害:急性中毒:中毒症状发生较快,几小时内即可能死亡。主要症状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症状,如激动、震颤、全身抽搐;摄入中毒的症状出现更快,有恶心、呕吐、全身抽搐。严重中毒在抽搐剧烈和反复发作后陷于木僵、昏迷和呼吸衰竭。慢性中毒:主要症状为神经系统的功能性紊乱,肝、肾退行性改变。有头痛、眼球痛、全身乏力、失眠、恶梦、头晕、心前区不适、四肢麻木和酸痛等。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本品不燃,有毒。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无资料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洗胃,导泄。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一般不会燃烧, 但长时间暴露在明火及高温下仍能燃烧。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本品不燃。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迅速切断气源,然后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
消防员的个体防护: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
禁止使用的灭火剂:无资料
闪点(℃):无资料
自燃温度(℃):无资料
爆炸下限[%(V/V)]:无资料
爆炸上限[%(V/V)]:无资料
最小点火能(mJ): 
爆燃点: 
爆速: 
最大燃爆压力(MPa): 
建规火险分级: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乳胶手套。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最高容许浓度:中国MAC:未制定标准;前苏联MAC:未制定标准 ;美国TWA:ACGIH 0.5mg/m3[皮],TLVWN: ACGIH 2mg/m3[皮]
监测方法:无资料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较高时,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乳胶手套。
其他防护: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或淡黄色液体,工业品为有杉木气味的琥珀色液体。
pH: 
熔点(℃):无资料
沸点(℃):175/0.27kPa
相对密度(水=1):1.61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无资料
饱和蒸气压(kPa):0.27/175℃
燃烧热(kJ/mol): 
临界温度(℃): 
临界压力(MPa):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闪点(℃):无资料
引燃温度(℃):无资料
爆炸上限%(V/V):无资料
爆炸下限%(V/V):无资料
分子式:C10H6Cl8
分子量:409.78
蒸发速率: 
粘性: 
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多数有机溶剂。
主要用途:用作残留性杀虫剂。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在常温常压下
禁配物:无资料
避免接触的条件:无资料
聚合危害:无资料
分解产物:无资料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LD50:200 mg/kg(大鼠经口);145 mg/kg(小鼠经口) LC50:100mg/m3,4小时(猫吸入)
急性中毒:无资料
慢性中毒:无资料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无资料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无资料
生物降解性:无资料
非生物降解性:无资料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无资料
废弃处置方法: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的要求处置。或与厂商或制造商联系,确定处置方法。
废弃注意事项:无资料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61877
UN编号:2762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 
包装方法:小开口钢桶;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复合塑料瓶或铝瓶外普通木箱。
运输注意事项: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氧化剂、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RETCS号: 
IMDG规则页码: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国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氧化剂、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国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 
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
参考文献: 
填表时间:2004年12月9日
填表部门:无资料
数据审核单位:无资料
修改说明:无资料
其他信息: 
MSDS修改日期:1900年1月1日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长期小剂量接触本品,会引起肝脏组织病理学的显著变化。中等毒性,经皮吸收迅速,局部刺激中等度,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肝、肾、肺和消化道。人经皮肤污染后,相隔40分钟后即可产生全身中毒症状而死亡。小儿和成人妇女误服本品剂量为10mg和104mg/kg,即可引起中毒和死亡。致癌性判定,动物为阳性反应,人为不肯定反应。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属中等毒类。
  急性毒性:LD50200mg/kg(大鼠经口);145mg/kg(小鼠经口);LC50  100mg/m3 4小时(猫吸入);人经口小儿和成人妇女误服本品剂量为10mg和104mg/kg,即可引起中毒和死亡;人经皮皮肤污染后,相隔10分钟后即可产生全身中毒症状而死亡。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喂饲0.125mg/kg×2年,最大耐受剂量。

  危险特性:一般不会燃烧,但长时间暴露在明火及高温下仍能燃烧。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气体。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4.实验室监测方法:

色谱-质谱法《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法》,第19版译文,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气相色谱法《固体废弃物试验分析评价手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译

5.环境标准:

前苏联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0.5mg/m3
联合国规划署(1974)保护水生生物淡水中农药的最大允许浓度0.04μg/L
前西德(1978)食物中最高残留限值0.05mg/kg(特定农作物)
0.01mg/kg(一般农作物)
嗅觉阈浓度2.5ppb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处置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会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受限制空间内的易燃性。用沙土或其它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生产操作或农业使用时,佩带防毒口罩。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应该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睛。
  防护服:穿相应的防护服。
  手防护:戴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彻底清洗。工作服不要带到非作业场所,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流动清水彻底冲洗污染的皮肤、头发、指甲等。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0分钟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饮大量温水,催吐,或用2%碳酸氢钠反复洗胃。就医。

灭火方法: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