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戊酸钠与癫痫
2016年12月12日 14:53
丙戊酸钠,癫痫

小儿癫痫是临床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综合征,发生率较高,发病率为19%。癫痫的治疗目标有控制癫痫发作、减轻癫痫发作的程度、减少电线发作的次数、减少抗癫痫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小儿癫痫的发病机制复杂,病情易反复,其临床表现主要有面色苍白、心动过速、呼吸暂停、呕吐恶心、腹痛等,多见局部或全身肌肉抽搐。

丙戊酸钠为一种不含氮的广谱抗癫痫药,口服吸收快而完全,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在血中大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丙戊酸在1882年由Burton首次合成,但是直到1962年Pierre Eymard 在G. Carraz实验室中偶然发现它有抗癫痫作用之前,并未有丙戊酸应用于临床的记载,正如Meunier等人所报导的那样。在当时,丙戊酸作为一种赋型剂,在检测新化合物的抗痉挛活性时,溶解待测化合物的活性成分。人们发现无论应用何种药物以及应用药物的剂量无论有多大,实验都得到了阳性结果,这就使人们想到了去检测丙戊酸本身的作用,检测结果证实丙戊酸可以有效的控制药物诱导的癫痫发作。Carraz等人在1964年首次对丙戊酸钠盐的临床实验作了报导,随后于1967年,丙戊酸钠在法国首先上市。

目前,临床上常使用苯巴比妥、托吡酯片及丙戊酸钠治疗癫痫,疗效显著。苯巴比妥可提高癫痫发作的阈值,抑制单突触和中枢神经系统多突触传递,进而控制从病灶向外播散的放电冲动。托吡酯片则通过红藻氨酸/AMPA2谷氨酸受体阻断钠通道,减少脑部异常放电的持续时间和动作电位的数目。丙戊酸钠能有效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是一种常用的抗癫痫药物。综上所述,苯巴比妥、托吡酯片、丙戊酸钠均能有效治疗小儿癫痫,但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用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预后及生存质量。

更多关于丙戊酸钠的相关信息,欢迎查阅960化工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