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2018年01月25日 10:01 化工日常
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细胞制备技术对BMMNCs的治疗效果也至关重要,不同的制备流程和试剂组分对BMMNCs中干细胞的活性和比例均具有较大影响。分离过程中红细胞污染同样降低细胞活性、迁移能力、集落形成和血管形成的能力等, 而这些能力正是BMMNCs疗效发挥的重要方面。因此, 规范、合理、成熟、稳定的细胞制备技术对BMMNCs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非常重要。
BMMNCs移植时间从急性心梗发生后几天到几周均已被研究, 心梗后5~7 d和3~4周分别将BMMNCs植入200例ST段升高的心肌梗死患者, 在4个月和12个月时没有使AMI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显著性改善。而另外一项研究表明, 冠脉植入BMMNCs至心梗患者12个月时与对照组相比, 介入术后24 h内和3~7 d时移植BMMNCs均可显著提高LVEF(分别为7.9%和6.9%, P<0.001)和降低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分别为–20.5 mL和–19.6 mL, P<0.001),而对照组和介入术后7~30 d移植BMMNCs组并没有显著改善MI患者LVEF(分别为3.4%和4.7%)和降低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分别为–6.4 mL和–9.4 mL)。这表明, 介入术后7 d以内移植BMMNCs较7 d以后移植更能有效改善MI患者心功能和心室重塑状态。、
虽然9个随机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显示, BMMNCs经心内膜移植后的的治疗效果并不显著, 但是并不能否定心内膜移植BMMNCs的治疗效果, 因为细胞治疗的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 这就提示研究者们要用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并进行长时间的随访, conger确定该方法的可行性。最近的一项临床研究显示, 经皮冠状动脉联合心肌内注射BMMNCs后对心肌梗死的改善效果可以持续到治疗后5年(左室EF 5.7%、右室EF8.4%), 且该效果与随访1年时(左室EF 5.3%、右室EF5.4%)的效果相差不多, 可见BMMNCs的疗效具有持久性的特点。
自从Strauer等证明BMMNCs在临床应用的可能性后, BMMNCs移植便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中。Jeevanantham等对50个研究中的2 625例患者(包括急性心梗和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较对照组更能显著升高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3.96%), 降低梗死面积(–4.03%)、左室收缩末期容积(–8.91 mL)和舒张末期容积(–5.23 mL)(P<0.000 01), 最终改善左室功能和缓解心室重塑, 而且减少死亡事件、心梗事件以及支架内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率。这种改善作用与2014年的另一个Meta分析结果一致。静脉注射是最方便和安全的移植方法, 羊镇宇等研究表明, 经静脉注射BMMNCs 1个月后, 移植组LVEF由术前的37.26%升到54.42%(P<0.05), 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38.86% vs 40.28%, P>0.05), 移植组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LVEF差异不显著, 但并未加重疾病严重程度, 而对照组患者心脏呈现扩大趋势。尽管目前对于静脉注射疗效并没有前两种方法疗效显著, 但静脉注射BMMNCs具有其自身的优点,尤其对一些特殊患者, 如病情严重或年老心梗患者的治疗更为安全, 然而该方法的有效性还需要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因此, 对不同程度心肌梗死的患者选择最适宜的移植方式, 将为BMMNCs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合理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