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症(SCA),一种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行走如企鹅般摇摇晃晃。步伐不协调,动作、言语、眼部活动失调为主要的小脑萎缩的症状,发病率约为1~5/10万。目前已获基因分型的SCA达20余种。这种疾病有可能是因为染色体上核苷酸CAG异常大量重复,且由于CAG重复序列多存在于外显子(exon)上,因此在其基因表现的蛋白质中便存在长链的谷胺酰胺(Glutamine),此种异状的蛋白质会导致细胞衰亡。依CAG重复所在的染色体又可细分为不同型的小脑萎缩症。SCA3占在台湾人中所有显性脊髓小脑萎缩症的45%。据对中国南方汉族人群SCA亚型的分布研究报告,各型分布频率分别为:SCA3频率最高(42.0%),其他依次为SCA2(7.4%)、SCA1(4.9%)、SCA6(2.5%)、SCA7(3.7%)、SCA12(1.2%)。可根据受检者明显的亚型特征和遗传方式作出判断。如果亚型特征不明显,可依据各亚型发病率的高低、频率大小和国内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的结果,依次检测SCA3、2、1、6、7和12。如家族中有这类病史,家族成员怀孕时,应做胎儿绒毛(12-16周)或羊水(16周以上)检查,可分析SCA基因的CAG重复次数。脊髓小脑萎缩征很容易误诊为其他神经疾病,例如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以核磁共振成像(MRI)扫描脑部,可以见到病变进行中的小脑萎缩。最精确的诊断法是DNA分析,可以分辨本症的不同类型。不是所有类型的脊髓小脑萎缩症都会遗传,所以患者的子女可以接受DNA检查,以便得悉他们会否有发病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