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寄主:
①辣椒:明脉、花叶、脉带。
②曼陀罗:无症侵染。
③苋色藜、昆诺藜:接种叶出现黄褐色小斑点,无系统症状。
④心叶烟:系统轻或重斑驳。
⑤洋酸浆:接种叶出现褐色坏死斑点,上部幼叶脉明,病叶脱落。
⑥马铃薯(A-6);接种叶出现褐色局部病斑,以后出现坏死型系统症状。
⑦烟草cv.Samsun:普通株系第15~20d出现明脉,后发展为斑驳;“C”株系(stripple-streak)第15~20d出现轻花叶和斑驳;坏死株系在第10~12d表现叶脉和茎坏死,叶片向后卷缩,发育不良,最后病株死亡。
枯斑寄主:苋色藜、昆诺藜、枸杞、烟草品种(McNair12、NC95)。
体外稳定性:
①钝化温度:50~55℃(中国马铃薯分离物),55~65℃(中国烟草分离物),50~55℃(中国台湾分离物),50~60℃(印度分离物),52~62℃(日本分离物),56~60℃(俄罗斯分离物)。
②稀释终点:10-3(中国马铃薯分离物),10-1~10-3(中国烟草分离物),10-1~10-2(中国台湾分离物),1/100~1/1000(印度分离物),10-3~0-4(日本分离物),10-4~0-5(俄罗斯分离物)。
③体外存活期:3~4d(中国马铃薯分离物),2~4d(中国烟草分离物),3d(8℃中国台湾分离物),48h(印度分离物),1~2d(普通株系)或50d(坏死株系)(日本分离物)1~2d(俄罗斯分离物)
血清学检测:强免疫原性。提纯液加Freund’s不完全佐剂乳化后注射家兔,沉淀效价1/512~1/4096。ELISA能检测病毒含量极低的病株(Gugerli&Gehringer,1980)。病毒经pH10.5盐酸氨基乙醇ethanolamine-hydrochloride(Purcifull&Gooding,1970)或SDS(Purcifull&Batchelor,1977),降解,以降解物为抗原,可进行琼脂糖免疫扩散反应,但只能使用相应的抗降解物的抗血清,扩散法可检测粗病汁中的病毒和确定病毒间的血清关系。
抗血清微量沉淀试验效价1/640,与马铃薯X病毒、马铃薯S病毒、马铃薯M病毒均无反应。与马铃薯Y病毒为阳性反应。建立了分泌马铃薯Y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血清学关系与烟草蚀纹病毒、天仙子花叶病毒、马铃薯A病毒、辣椒脉斑驳病毒、鬼针草斑驳病毒等病毒有远缘关系。
近年来,我国陆续报道了用ELISA、DAS-ELISA、DOT-ELISA和DTBA检测马铃薯Y病毒(张国柱,1991;孟清等,1993;刘卫平,1997;白艳菊等2000;朱国春等,2000),并已有效应用于筛选大量样品。
分子生物学检测:1995年魏梅生等试验成功用生物素标记cDNA探针检马铃薯Y病毒;1999年李浩戈等报道的RT-PCR,扩增物为780bp检测PVY;袁青等(2005)报道用二重RT-PCR快速检测法,能从马铃薯块茎,茎秆,叶柄和叶中,同时检PVY等4种病毒,因采用简单RNA浸取法和优化二重RT-PCR技术,按设计480bp(马铃薯Y病毒)等4种专化引物,使检测更简单和快速。
电镜观察:病毒存在表皮细胞的细胞质及细胞液泡。在表皮细胞质内有风轮状内含体。
检疫危险性评价:本病的病原马铃薯Y病毒,可由马铃薯种薯远距离传播,和蚜虫非持久性传毒,对马铃薯生产可构成严重经济损失,季良进行危险性评价时危险度值10分,为高危有害生物。国内虽已普遍发生,但有很多株系国内尚未发生,应列入进境植物检疫潜在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同时应列为国内防治重点。
地理分布:世界性分布,YO strains分布全世界,YN strains发生在欧洲(包括前苏联的欧洲部分)、非洲一部分和南美,YC strains(包括Potato virus C)可能分布在澳大利亚、印度、英国的一些地区、欧洲大陆以及温带生产马铃薯、和在大田生产辣椒、烟和番茄的国家。
检疫国家地区:阿尔巴x亚、保加利亚、冰岛、美国、南斯拉夫、欧盟、斯洛伐克、匈牙利、印度x西亚、巴西、印度、土耳其、阿根廷、智利、丹麦、西班牙、意大利、英国、希腊、以色列、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摩洛哥等。
应检植物:马铃薯种薯。
检疫措施:因我国将马铃薯列为禁止进口植物,进口时须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许审批,限量进口,并要求附有出口国《检疫证书》,保证不带有此类病毒。入境后须经指定的隔离检疫站进行一年以上生育期检验,确认无病者,交还进口货主,并在隔离条件下繁殖无病毒种苗,才可允许用于生产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