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回答者:网友
维生素D(简称V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乃环戊烷多氢菲类化合物,一组结构上与固醇有关,功能上可防止佝偻病的维生素,最主要的是维生素D3与D2。前者由人皮下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而成。后者由植物或酵母中含有的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而成。维生素D的主要功用是促进小肠粘膜细胞对钙和磷的吸收。肠中钙离子吸收需要一种钙结合蛋白,1,25-二羟基维生素D3可诱导此蛋白合成,促进Ca2+吸收,又可促进钙盐的更新及新骨生成,也促进磷吸收与肾小管细胞对钙、磷的重吸收,故可提高血钙、血磷浓度,有利于新骨生成和钙化。[1]
此外维生素D还有促进皮肤细胞生长、分化及调节免疫功能作用。一般成年人经常接触日光不致发生缺乏病,婴幼儿、孕妇、乳母及不常到户外活动的老人要增加维生素D供给量到每日10μg(相当于400国际单位)。缺乏维生素D儿童可患佝偻病,成人患骨质软化症。[1]
食物来源以含脂肪高的海鱼、动物肝、蛋黄、奶油相对较多,鱼肝油中含量高。[1]
中文名
维生素D
外文名
vitamin D
作用
促进钙、磷吸收,皮肤细胞生长、分化及调节免疫功能
缺乏病症
儿童可患佝偻病,成人患骨质软化症
主要类别
最主要的VD是维生素D3与D2
快速
导航
VD的命名与结构
VD的来源
VD的生化代谢
VD主要生理功能
VD补充
VD的应用和生产
VD简介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研究发现,多晒太阳或食用紫外光照射过的橄榄油、亚麻籽油等可以抗软骨病,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并命名人体内抗软骨病的活性组分为维生素D。[2]
维生素D(简称V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为一组具有抗佝偻病作用,结构类似的固醇类衍生物总称。最主要的是维生素D3(胆骨化醇、胆钙化醇)、维生素D2(骨化醇)。膳食中维生素D主要来自动物性食品如鱼肝、蛋黄、奶油等、摄入后在胆汁存在情况下从小肠吸收,以乳糜微粒形式运入血中,在肝、肾、线粒体羟化酶作用下转变为1,25-二羟基维生素D3,具有生物活性,可刺激肠黏膜钙结合蛋白(CaBP)合成,促进钙的吸收,促进骨质钙化。人体内胆固醇衍生物7-脱氢胆固醇贮于皮下,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下可转变为胆骨化醇,为内源性维生素D,能促进钙、磷的吸收。[3]
VD是类固醇的衍生物。为白色结晶,溶于脂肪,性质较稳定,耐高温,抗氧化,不耐酸碱,脂肪酸败可使其破坏。动物肝脏、鱼肝油、蛋黄中含量丰富[4] 。婴儿、儿童、青少年及孕妇、乳母每日需量为400 IU(国际单位)[5] 。缺乏时成人易患骨软化病,小儿即佝偻病。如血钙下降,会出现手足搐搦、惊厥等,对牙齿的发育也有关系。维生素D摄入过多,可引起高血钙、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甚至软组织异位骨化等。[3]
VD的命名与结构
VD命名
维生素D是维持高等动物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素,是一族A、B、C、和D环结构相同但侧链不同的分子总称,A、B、C、D环的结构来源于类固醇的环戊氢烯菲环结构。维生素D根据其侧链结构的不同而有D2、D3、D4、D5、D6和D7等多种形式,在动物营养中真正发挥作用的只有D2(麦角钙化醇)和D3(胆钙化醇)两种活性形式。[6]
维生素D2即植物来源的麦角钙化醇,其命名是9,10-断链-(5Z,7E)-5,7,10(10),22-麦角甾四烯-3β-醇,为无色结晶,熔点为115~118℃,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其它有机溶剂;维生素 D3是存在于动物体组织及鱼肝油中的胆钙化醇,正式命名是9,10-断链(5Z,7E)-5,7,10(19),22-胆甾三烯-3β-醇麦角钙化醇,其先体是来自植物的麦角固醇,为无色结晶,熔点为84~85℃,不溶于水。[6]
VD结构与化学性质
维生素D为脂溶性维生素,是固醇类衍生物。现已知的维生素D有多种,比较重要的是维生素D2和D3,它们的结构很相似,只是侧链有差别。结构式为如右图:
维生素D是无色晶体,溶于脂肪,脂溶剂及有机溶媒中,化学性质稳定,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耐热,不易被氧化,但在酸性溶液中则逐渐分解。维生素D水溶液中由于有溶解氧而不稳定,双键还原后使其生物效应明显降低。因此,维生素D一般应存于无光,无酸,无氧或氮气的低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