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苯吡咯类
这是一类以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spp.)的天然产物硝吡咯菌素(pyrrolnitrin)为先导物,在苯环上进行分子结构改造,使其对光稳定而合成成功的新型高效、低毒、内吸性杀菌剂。主要品种有咯菌腈(fludioxonil)和拌种咯(fenpiclonil)。在实验室获得了不同抗药性水平的灰霉突变体。这些抗药性突变体对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表现交互抗药性,并对高渗透压特别敏感。
这类杀菌剂杀真菌谱广,包括子囊菌和担子菌,可以用于种子处理来防治镰刀菌、腥黑粉菌和其他的种传病害。
咯菌腈(fludioxonil,适乐时)
化学名称:4-(2,2-二氟-1,3-苯并二氧杂环戊-4-基)-1H-吡咯-3-腈
主要理化性质:为淡黄色晶体。熔点为199.8℃,25℃时蒸气压3.90-7Pa。难溶于水,易溶于丙酮、乙醇、甲苯等。
生物活性:非内吸杀菌剂,具较长的持效期。内吸进入植物组织和治疗作用有限。防病谱与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相似。种子处理防治镰孢属、丝核菌属、腥黑粉菌属、长蠕孢属和壳针孢属真菌引起的禾谷类和非禾谷类作物病害。也可用作叶面喷洒防治葡萄孢属、丛梗孢属、核盘菌属、丝核菌属和链格孢属真菌引起的病害。用适乐时对种子进行包衣,不仅可杀灭种子表面和潜伏在种皮内的病原真菌,还可渗入种子内部,杀灭侵入种子内部的病原真菌。大鼠和小鼠急性经口LD50>5000mg/kg,大鼠急性经皮LD50>2000mg/kg。对兔眼睛和皮肤无刺激。咯菌腈在土壤中残留时间长,对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有高毒性。
2.苯胺基嘧啶类
苯胺基嘧啶类杀菌剂主要有嘧菌胺(mepanipyrim)、嘧霉胺(pyrimethanil)和嘧菌环胺(cyprodinil)。其作用机理是抑制氨基酸甲硫氨酸(methionine)的合成,与其他类杀菌剂无交互抗性。这三种化合物都是疏水性的,并且对哺乳动物低毒(小鼠经口毒性LC50约为5000mg/kg)。
苯胺基嘧啶类杀菌剂的代表品种:
嘧霉胺(pyrimethanil,施佳乐)。
化学名称:N-(4,6-二甲基嘧啶-2-基)苯胺
主要理化性质:原药为无色晶体。熔点93.3℃,在25℃下蒸气压2.20-3Pa。难溶于水,能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在一定的pH范围内稳定。
生物活性: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是防治各种作物灰霉病的特效药剂,且与目前防治灰霉病的其他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对二甲酰亚胺类、苯并咪唑类以及乙霉威已经产生抗性的菌株,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主要抑制灰葡萄孢霉的芽管伸长和菌丝生长,在一定的用药时间内对灰葡萄孢霉的孢子萌芽也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是病原菌容易产生抗药性,属低毒杀菌剂,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4150~5971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