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发生邻位 对位 间位取代

网友 5

回答

其他回答
一个取代基团分为邻对位和间位基团。 如甲基等,属于邻对位定位基团,如果再上去第二个基团,则这个基团主要取代的位置就是在甲基的邻对位; 如羧基等,属于间位定位基团,如果再上去第二个基团,则这个基团主要取代的位置就是在羧基的间位位置。
回答者:网友
其他回答
苯环上的取代反应位点与电子效应有关,分为三种情况: 1:具有活化苯环作用(即供电子)的集团,比如氨(胺)基,羟(醚)基,烷基,芳基,氨基负离子,羟基负离子等进行临对位取代,一般高温进行对位产物,低温进行邻位产物 2:具有弱钝化苯环作用(即较弱的吸电子)的基团,比如卤原子,取代结果如上 3:具有较强钝化作用(即有较强的吸电子)的集团,比如三氟甲基,三氯甲基,羰基,季胺基,叔氧基,硝基等,进行间位取代
回答者:网友
其他回答
一、 定位基分类与定位效应解析: 苯环上已有的取代基叫做定位取代基。 1、邻对位定位取代基 ①概念:当苯环上已带有这类定位取代基时,再引入的其它基团主要进入它的邻位或对位,而且第二个取代基的进入一般比没有这个取代基(即苯)时容易,或者说这个取代基使苯环活化。 ②特征:这类取代基中直接连于苯环上的原子多数具有未共用电子对,并不含有双键或三键。 ③定位取代效应按下列次序而渐减: -N(CH3)2 , -NH2 , -OH , -OCH3 , -NHCOCH3 , -R , (Cl,Br,I为钝化) 二甲氨基氨基羟基甲氧基乙酰氨基烷基卤素 2、间位定位取代基 ①定义:当苯环上己有在这类定位取代基时,再引入的其它基团主要进入它的间位,而且第二个取代基的进入比苯要难,或者说这个取代基使苯环钝化。 ②特征:取代基中直接与苯环相连的原子,有的带有正电荷,有的含有双键或三键。 ③定位效应按下列次序而渐减: -N+(CH3)3 , -NO2 , -CN , -SO3H , -CHO , -COOH 三甲铵基硝基氰基磺酸基醛基羧基 3、取代定位规律并不是绝对的。实际上在生成邻位及对位产物的同时,也有少量间位产物生成。在生成间位产物的同时,也有少量的邻位和对位产物生成。 4、苯环的取代定位规律的解释 当苯环上连有定位取代基时,苯环上电子云密度的分布就发生变化。这种影响可沿着苯环的共轭链传递。因此共轭链上就出现电子云密度较大和电子云密度较小的交替现象,从而使它表现出定位效应。 ① 邻对位定位取代基的定位效应: 邻对位定位取代基除卤素外,其它的多是斥电子的基团,能使定位取代基的邻对位的碳原子的电子云密度增高,所以亲电试剂容易进攻这两个位置的碳原子。 卤素和苯环相连时,与苯酚羟基相似,也有方向相反的吸电子诱导和共轭两种效应。但在此情况下,诱导效应占优势,使苯环上电子云密度降低,苯环钝化,故亲电取代反应比苯难。但共轭使间位电子云密度降低的程度比邻对位更明显,所以取代反应主要在邻对位进行。 ②间位定位基的定位效应: 这类定位取代基是吸电子的基团,使苯环上的电子云移向这些基团,因此苯环上的电子云密度降低。这样,对苯环起了钝化作用,所以较苯难于进行亲电取代反应。 ③共振理论对定位效应的解释 邻对位中间体均有一种稳定的共振式(邻对位定位基的影响)。 在间位定位基的影响下,在三个可能的碳正离子中间体中,邻对位共振式中正电荷是在连有吸电子基的碳上,它使碳正离子中间体更不稳定。所以间位碳正离子中间体是最有利的。 二、二取代苯的定位规律 如果苯环上已经有了两个取代基,当引入第三个取代基时,影响第三个取代基进入的位置的因素较多。定性地说,两个取代基对反应活性的影响有加和性。 1.苯环上已有两个邻对位定位取代基或两个间位定位取代基,当这两个定位取代基的定位方向有矛盾时,第三个取代基进入的位置,主要由定位作用较强的一个来决定。 2.苯环上己有一个邻对位定位取代基和一个间位定位取代基,且二者的定位方向相反,这时主要由邻对位定位取代基来决定第三个取代基进入的位置。 3.两个定位取代基在苯环的1位和3位时,由于空间位阻的关系,第三个取代基在2位发生取代反应的比例较小。 三、苯环上取代定位规律的应用 主要意义:预测反应的主产物,帮助我们选择适当的合成路线,少走弯路;既能获得较高的收率,又可避免复杂的分离手续。
回答者:网友
其他回答
1.是以苯为单位的,邻位就是挨着,间位就是隔一个,对位就是对面。 2.苯只有这三种位置,这是最基本,
回答者:网友
其他回答
你说的是苯环的取代反应吗?如果苯环上是给电子基羟基、甲基、氨基,就是邻对位取代。如果是吸电子基硝基、羧基、磺酸基就是间位取代
回答者:网友
官方回答
回答者:小九六 官网
小九六为您提供优质国内供应商143家,间三氟甲基苯酚厂家
我来回答

化工词典

间三氟甲基苯酚结构式图片|98-17-9结构式图片
间三氟甲基苯酚
ALPHA,A,A-Trifluoro-m-cresol
98-17-9
C7H5F3O
162.109212636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