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回答者:网友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
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8年第1期第19卷
作者:曾慧兰 张学光 陶瑞芳 李建勇 王爱青 薛永权 陆廷伟 陈子兴
单位:215006 苏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曾慧兰、陶瑞芳、李建勇、王爱青、薛永权、陆廷伟、陈子兴);苏州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张学光)
急性白血病(AL)的免疫分型研究已有较大进展,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生物学特征在AL中最独特,其免疫表型也较具特色[1],我们对APL免疫表型进行了分析,以便进一步认识APL的生物学特征和临床特点。
材料和方法
1 病例来源 APL35例均为本院初诊病例,经临床、血象、骨髓象、染色体检查确诊,男20例,女15例,年龄26~63岁,中位年龄35岁。
2 单克隆抗体(单抗) T淋巴系列的CD2、CD7;B淋巴系列的CD10、CD19、CD22;髓系列的CD11b、CD13、CD14、CD15、CD33、CD42b、CD61以及干/祖细胞的CD34,其中CD42b(SZ-2)及CD61(SZ-21)为本所自制,其它单抗均由Immunotech公司提供,第二抗体为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羊抗鼠免疫球蛋白(Ig),购自军事医学科学院。
3 检测方法 取肝素抗凝的骨髓,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常规分离单个核细胞,以活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染色,流式细胞仪(EpicsXL型,Coulter,USA)检测5000~10000个细胞。结果判断:T、B淋巴系抗原阳性细胞≥30%为阳性;髓系抗原阳性细胞≥20%为阳性;CD34阳性细胞≥10%为阳性。
4 治疗方法 全反式维甲酸(ATRA)60mg/d诱导治疗至骨髓象缓解,再以HA(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或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巩固强化1~2疗程。对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者给予肝素75mg/d,维持静脉滴注,直至出血止、DIC指标转阴。
5 统计学采用四格表精确检验法。
结 果
35例APL患者不同程度表达如下抗原:CD2、CD13、CD15、CD33及CD34,其余抗原均为阴性表达。表达的阳性率依次为:CD33>CD13>CD2>CD34>CD15。与其它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免疫表型比较见附表,APL患者的CD34表达阳性率11.43%,在AML中(阳性率44.38%)最低。8例APL患者(22.8%)表达淋系抗原,其中7例同时表达髓系抗原,仅1例纯淋系表达,阳性表达的淋系标记呈T系列CD2表达的单一性,未发现其余淋系抗原的表达。CD2+组与CD2-组在性别、年龄、初诊白细胞数、缓解率方面均无差异,仅CD2-组的DIC发生率(44.4%)与CD2+组(12.5%)有差异。
讨 论
免疫分型对AML的诊断意义报道不甚一致。Warrell等[2]报道13例APL中5例表达CD13+者均死于维甲酸综合征(RA-S),认为CD13+表达与RA-S有一定的相关性。然而我们发现CD13+在APL中虽表达较高(57.14%),但仅2例发生RA-S,且均缓解,这可能与东方地区RA-S发生率普遍低于欧美,且注意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关。
已有较多报道AML常表达淋系相关抗原,且有一定的临床意义[3]。CD2+主要见于APL,CD2+CD19+者疗效优于CD2-CD19-者。Grignani等[4]发现15例M3v患者中14例均表达CD2+,而M3a、M3b呈CD2-,推断CD2+和M3v有一定关系;然而本组APL仅8例合并淋系抗原(CD2)表达,阳性率22.86%,虽高于其它AML的7.32%,但其中CD2+M3v仅1例。比较CD2+和CD2-组,其性别、年龄、初诊白细胞数量及缓解率均无显著差异,但DIC发生率CD2+组明显低于CD2-组(P<0.05)。报道的不一致可能与M3v在普通光镜下不易诊断有关。
CD34为干/祖细胞相关抗原,在AML中的表达是预后差的指标,曾认为典型的APL CD34应为阴性表达[1,5],但本组检测到4例,阳性率虽低于AML,但说明CD34在APL中确有一定的表达率,其中2例早期死亡,预后不良。
附表略,见原文